百年国博>详细内容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藏品征集与捐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品保管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文物征集、收藏、考古、研究、文化交流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唯一一座能够系统而全面的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为1950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承中华文明之盛,鉴古今沧桑之证,从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至今,煌煌百年,筚路蓝缕,金瓯鼎革,巍巍弘矣。在这漫长的百年岁月中,国家博物馆不断丰富自己的藏品,积水成渊,以至山殖海富,蔚然大观,形成了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藏品体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和捐献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 1912年至1949年 初步发展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国立历史博物馆,她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筹建、直接管理的博物馆。1912年7月,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在国子监筹设国立历史博物馆,当时的宗旨就鲜明的提出了要“搜集历代文物”,展览于世。1918年,国立历史博物馆迁至故宫午门,以午门城楼和东西雁翅楼为陈列室,东西朝房和端门城楼为文物库房,总计馆舍150余间,文物五万余件。此后,国立历史博物馆开始了大规模的藏品征集工作。除接受社会捐献和政府移交的文物之外,国立历史博物馆还积极主动的派工作人员开赴全国各地收购、采集文物,发掘出土文物。至1925年,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品已多达215100件,分金类、石器、刻石、甲骨刻辞、玉类、陶器等共26类,奠定了藏品收藏体系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文物规模。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国立历史博物馆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主管单位几经变更,馆名也易换多次,但经过馆内仁人的不懈努力,截止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藏品数量也有稳步增长,总数已达216701件。“九一八事变”后,国土罹战火之难,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历史博物馆的部分重要文物南迁至上海、南京。日伪统治时期,博物馆遭到日寇的不断侵扰,许多藏品被掠夺,到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总数锐减为39,592件,拓本及文献资料3339件。
自历史博物馆建立伊始,即开始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收购文物,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收获甚丰,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
1913年,历史博物馆赴河南洛阳采购汉魏至隋唐各代文物,主要包括铜石造像、墓志、陶俑。另外还采集购买了大量殷墟时代安阳出土的甲骨刻辞等文物。
1919年,从洛阳购得北魏元羽墓志;征集到北朝造像及隋唐墓志数方;同年还征集到北魏元显儁龟形墓志及六朝造像碑、隋唐墓志数件。
1920年,征集到北魏比丘僧智等造像碑、西魏巨始光造像碑、唐代经幢、山西平阳北步军统领衙门旧存武器等。
1921年,购置了汉代瓦当、朱书陶仓等件。
1922年,采购到上古琮璜等古玉、剑戈等古兵器、汉唐各式古鉴、秦汉瓦当等。
1923年,继续采购到古玉、古兵、古鉴、魏唐墓俑等数百余件文物。并在北京琉璃厂采购到明代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一份。
1925年,购置周秦至清末历代钱币。
1926年,征集明万历户部题名碑、明传教士南怀仁所铸铜炮。
1927年,征集到清初多尔衮盔甲。
1929年,征集平西香山出土的辽代石碑、民国以来的印花税票样张、模板等。
1930年,征集新石器时代石器、北平出土元代瓷器、宣化龙关出土明嘉靖年铜铳。购置意大利人罗斯所藏的清代至民国党政军学商徽章、奖章千余种。
1931年,征集到三盆山十字寺景教石刻两方,收购蒙古远古石器、汉代铜斤、西夏刀、武英殿木质模型、新疆旧地图;委托董作宾购入河南图书馆所藏汉魏隋唐各时代造像、经幢、墓志、棺铭、各种石刻拓本634种,809张。
1932年,征集新疆阿克苏地方新石器时代石器,购入河北易县“燕下都”及定兴汉墓出土的战国时代陶鼎、瓿、豆、瓦、当及汉代陶马、俑等文物。
1933年,购入汉代木简2枚。
1934年,购入玉磬石刀各1件,明代佛教水陆画像五轴及琢玉工具多种。
历史博物馆历年还征集北平各城旧存明清铁炮、铜炮,约2000尊。
国立历史博物馆不仅广泛征集、采购文物,而且还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献。博物馆成立以来,接受了国内外民间团体及个人捐献的文物,收获颇丰。
个人捐赠:1929年前,历史博物馆先后接受了鲁迅先生捐献的明代铜镜、青花寿字瓷碗,施景琛先生捐赠铜器,米和伯先生捐赠陶瓶漆盘,张庆瑞先生捐赠宋瓷碗,刘勉成先生捐赠影青瓷碗,周豫才先生捐赠明青花瓷碗,董康先生捐赠唐代墓志,暹罗教育总长但尼亲王捐赠伯里文贝叶经,崔通约先生捐赠汉南越王冡文本,卫西秦先生捐赠天龙造像拓本,徐森玉先生捐赠汉魏残石经及魏唐墓志拓本,金拱北先生捐赠明季永历四年宁圣慈肃皇太后烈纳上罗马教皇书影片,马叔平先生捐赠模制古尺等件,赵次珊先生捐赠泰山摩崖拓本,过于唐先生捐赠龙门造像拓本,高阆仙先生捐赠定县出土夏文,富开森博士捐赠陶文斯禁拓印本,前清室内务府捐赠周散氏盘拓本,沈京似先生捐赠淮安出土唐幢等拓本,杨鹤翔先生捐赠南和县隋碑拓本等。
1930年,历史博物馆接受了日本东亚考古协会干事小林胖先生捐赠在旅顺大孤山、老铁山、文家屯等处采集所得石器时代石刀、石斧以及贝壳、胶土等35件,乐均先生寄赠家藏乾隆条幅一帧,陈光尧先生捐赠四川铜币百文2枚、五十文6枚。
1931年,申报戈公振先生寄赠有关开史迹影片10帧;裘志桓先生捐赠教育部徽章三等三级文杏章、清室善后委员会徽章、故宫博物院徽章、集宝展览会徽章、儿童玩具展览会徽章、救济豫陕甘灾民纪念章,郭见珣先生捐赠北平各界总理奉安纪念章,朱晓石先生捐赠司法部徽章,唐子有先生捐赠外交部徽章,王耕尹先生捐赠内政部古物陈列所徽章,赵书纶先生捐赠朝阳大学学生军徽章,戴佩清先生捐赠北平洗濯工会徽章等件,刘燮之先生捐赠武英殿木质模型1座。
1932年,河北第一博物院院长严茈玥捐赠北平护国寺泥质小塔2座,王梓贤先生捐赠蒙古人所用见到1柄,刘士能先生将所藏“明万历二十三年封丰臣平秀吉为日本国王诰命写真”1件捐赠。
1933年,赵境渡先生汇赠七狮军刀1柄,大礼服四顶,帽缨两只,肩章两付,礼服刀带1条,参谋带1条,二等文虎掌1座,执照3纸,三等文虎掌1座,二等宝光嘉禾章1座,二等大绶嘉禾章1座,曹锟寿章1座,袁、黎、冯、徐大总统纪念章各1座,勋五位1座,武汉起义纪念章1座,共计25件。黄慎之先生赠时轮金刚法会法物七件。
1934年,陈师曾捐赠“陈母左太夫人墓志铭”石刻1方。
民间社会团体捐赠:1928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捐赠给历史博物馆汉式乐浪古坟模型、高句丽石室古坟模型、汉式砖筑古坟模型、圆冢石室古坟模型、横穴古坟模型、军冢古坟模型、圆冢古坟模型及土器模型等,共计98件。
1929年,该学会又捐赠由日本东京史前学会在长崎市来阿高山崎福寺矢上中台小文高田等处采集的日本石器时代贝冢出土贝壳30种,共36件;山东省立图书馆寄赠拓本一批,其中有汉永和封墓刻石、汉画像、嘉祥画像、汉虎函、汉建初砖、魏崔承宗遗像、魏张道果造像、北齐世业寺造像等拓本46种;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察团赠考古纪念邮票一套,计4张。
1934年,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赠金陵碧月山房所制天地球仪1份。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2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北平历史博物馆。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历史博物馆先后接收了多次文物捐赠。如1949年3月25日,贺孔才捐赠文物5371件,其中包括铜石图章、中外钱币、墨类、陈设玩物、书画、名家成扇、碑帖拓本、名人信札、墨迹手稿等,受到北平军管会通令嘉奖;4月1日,张钓孙捐赠文物1860件;6月5日,北京琉璃厂达古斋霍明志捐赠文物万余件,其中不乏书画精品、金石重器。其后个人捐赠文物的有董必武、尹达、王冶秋、范文澜、徐悲鸿、沈从文、启功、傅振伦等先生。
二 1949年至今 蓬勃发展时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北平历史博物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文化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和接受捐赠工作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仅短短的一年时间,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之际,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大楼即岿然挺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标志着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配合新开展的“中国通史陈列”,满足通史陈列展览需要,文化部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系统发布征集文物资料的通知,以支援两馆新馆的筹建工作。两馆筹建委员会也联合发出征集文物资料的启示。博物馆同仁广泛向社会征集文物,积极主动的去各地方的文物商店、考古现场、公私单位及个人征集采购文物。全国共有77个单位支援了文物,先后调用或借用文物30517件,资料520件,图书55种498册。其中珍贵文物颇多,有耳熟能详的后母戊大方鼎、虢季子白盘、天亡簋、大盂鼎、错金“鄂君启”节、击鼓说唱俑、“滇王之印”金印、青瓷莲花尊、九霄环佩琴、元人大驾卤簿图、针灸铜人、万历孝靖皇后嵌珠宝点翠凤冠、徐扬乾隆南巡图卷等等。这些新入藏的文物,极大丰富历史博物馆的馆藏,为博物馆藏品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期间,海内外各界的名流贤士、组织单位也向历史博物馆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广大群众及爱国人士捐赠了大量文物,其著名者有张少铭先生捐赠的召伯虎簋、西汉石洛侯金印,叶恭绰先生捐赠的《清代学者像传》初二辑稿本及三续稿本、《明代名人书札册》及战国陶文拓本,张伯驹先生捐赠的清初马雄镇《汇草辨疑》未刊稿四册、宋代侧理纸一张,章伯钧先生捐赠的朝鲜画家郑麟趾梅花轴,邓拓先生捐赠的清代京西门头沟煤窑执照及清人绘李清照画像,章立凡先生遵先人章乃器先生遗志捐赠了大量铜、瓷、玉器等珍贵文物500余件,对陈列研究大有裨益。此外林伯渠先生、董纯才先生、黄克诚先生、侯外庐先生、夏莲居先生、周绍良先生、杨世寿先生、商承作先生、李汉民先生、高名凯先生、何真先生、李章汉先生、戴葆庭先生、吴空先生、傅世亨先生、乐守勋先生、资耀华先生、吴羹梅先生等也捐赠了许多重要文物。
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历代货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堪称全国之冠。历代钱币的征集,多赖于南北各大收藏家的捐赠。解放之初,在贺孔才先生的捐赠品中,即有中外钱币3853件,其后上海罗伯昭先生、沈子搓先生、郑家相先生、张开济先生、张华联先生、康际武先生、徐梦华先生、缪继珊先生、杨铭修先生等诸家先后捐赠珍贵钱币3.3万余件,珍稀之品甚多。其中尤以罗伯昭先生为最,捐献历代钱币达一万五千余枚。
文化大革命时期,诸家收藏多被抄没。文革结束后落实政策,物归原主,许多藏家自愿捐赠所退还文物。著名收藏家苏宗仁先生所藏北宋“百一端石砚”一方,为宣和内府旧物。济宁孙照先生落实政策后,诸物退还,仅古书画就达一百五十余件,其子女念台、念增、念坤先生将书画悉数捐赠,其中元倪瓒设色山水水竹居图轴、明文征明真赏斋图卷等,皆为罕见精品。唐复年先生捐赠唐兰先生所藏敦煌写经、旧拓碑帖。丁淑贞、周德蕴二女士分别捐赠大量家藏铜器、书画及明清瓷器、工艺品等、极富历史艺术价值。田家英同志生前酷爱书画,平时购藏清代学者书法墨迹甚多。十年浩劫,均被抄没,落实政策,多被发还。田家英夫人董连同志及女儿曾自、曾立,将所藏清代著名书家作品一百二十幅捐献历史博物馆。1982年,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孙念台及其弟孙念增、妹孙念坤三人将先世收藏书画文物170件捐赠给博物馆。1988年7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溥杰先生和北京政协委员溥任先生捐赠珍贵文物8件。
长期以来,许多爱国华侨和国际友好人士关心博物馆事业,捐赠许多重要文物。旅居印尼华侨谢政邻先生捐赠了传为三宝太监郑和遗存在当地的铁矛。旅美华侨简慕善先生捐赠了康有为行书大同书四屏。日本陶瓷专家东京小山富士夫捐赠了伊朗沙布尔出土的宋龙泉窑瓷碗及日本镰仓海岸出土的宋元瓷片。京都不言堂主人阪本五郎先生捐赠了南宋花式漆盘。东京淑德大学教授西林昭一先生捐赠了明代遗民独立和尚在日本所书自作诗轴。2000年,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捐赠五代贴金彩绘武士石刻一件。这些文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很多珍贵文物发挥了它的作用,以飨博物馆的展览服务。
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正迈着更大的步伐前进。2002年国家启动了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积极主动的抢救征集流散在海内外的珍贵文物,为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2006年,商末周初的子龙鼎、宋代木雕观音像及两件明代的三彩菩萨像,四件海外流散的珍宝回归祖国,入藏国博。近几年,社会各界人士也向国家博物馆捐献文物。2011年,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向国博捐献新石器时代各文化时期的彩陶100件,丰富了国博的馆藏。
百年国博,韶华似水,求索征程,郁郁流长。国博藏品的汪洋巨浪,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江河之汇,滂渤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