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博>详细内容
耕耘•收获——中国国家博物馆近现代藏品征集历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品保管二部 安跃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近现代藏品。迄今为止,馆藏中反映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藏品已逾20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220件(套),图书资料30万册,历史照片15万余张,含原版照片1万余张,艺术品数千件。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内目前收藏近现代藏品及馆藏一级近现代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并以丰富的馆藏为基础,举办过中共党史陈列、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复兴之路以及数百个专题展览和捐赠展览,出版过近百种图书,发表过大量的学术论文,参与过许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这些近现代藏品是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馆藏基础上不断充实与发展起来的,是几代征集工作者辛勤付出与数千位捐赠者无私奉献的成果。
中国革命博物馆建立伊始,为筹备党史专题陈列,就将征集大量珍贵的近现代文物,特别是革命文物作为本馆的首要任务。中央人民政府及各级领导机构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自1950年起,中央人民政府为此专门发布了《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文化部文物局则发布了《征集革命文物启事》,1959年中共中央还批发了中宣部《关于中央革命、历史两个博物馆调用文物》的电报。1950年3月31日,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就收藏的具体事宜特别发布了《收集革命文物史料启事》,明确收集范围“系以五四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心,远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革命运动,旁及其他革命党派团体之革命事迹”,收藏的实物资料包括“报纸、杂志、图书、货币、邮票、印花、土地证、摄影、图片、表册、宣言、标语、传单、电影、年画、木刻、雕像、传记、墓表、日记、手稿、信札、墨迹以及革命先进和烈士的用品遗物,如兵器、旗帜、标识、证章、印信、肖像、衣服、用具等”数十种类别,希望“各机关团体如有接收或征得的革命文物”,与筹备处“联系洽商提集办法”,“征集办法分捐赠、借存、收购三种,由应征者任选其一,对于捐赠及借存之各种革命文物具有珍贵价值者……,予以褒奖”。筹备处同时通过派人参与中宣部、内务部到老区的访问团,组织多批征集小组赴各地,以及通过专题展览这个平台与捐赠者联系等办法,积极主动地开展文物征集工作。
在各级部门的号召,以及筹备处征集工作者的努力下,社会各界对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筹建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办公厅和中央各部委、机关团体,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文化宣传部门等单位拨交了大批实物资料。人民群众、收藏家、烈士亲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及其亲属也纷纷参与捐赠,其中仅柳亚子后人捐赠的遗物就有“何香凝、李济深、柳亚子等六人关于在香港召开国民党民主派会议的《上孙夫人书》”等6000余件,李德全捐赠的冯玉祥文物则多达35箱,其中包括“张自忠赠给冯玉祥的日军军刀”。到1961年开馆时,仅用11年就使馆藏基本上达到了国家级博物馆的水平,可以较完整地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其中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馆藏文物更是十分丰富。此后,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7年为修改陈列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藏品征集工作。
即使在“文革”时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亦未停歇,其中通过举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展览”,就征集到长征途中使用的作战武器、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一大批藏品。同时,为筹备纪念展览,征集到周恩来书赠张鸿诰的“大江歌罢掉头东”横幅、周恩来“为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致张文裕并转朱光亚函等一大批珍贵实物资料。
这期间,为丰富馆藏,配合陈列,中国革命博物馆还数次组织全国知名艺术家根据重大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如1951年,筹备处为筹备建党30周年画展组织全国几十位知名画家突击创作;1959年和1961年为开馆及陈列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画家,在馆内集中组织主题创作。馆藏油画中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和《整风报告》、吴作人的《过雪山》;王式廓的素描《血衣》;国画中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李可染的《六盘山》、蒋兆和的《包身工》;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等均产生于这些艺术创作活动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并已成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这一时期的藏品征集为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珍贵文物早已家喻户晓,有的已成为镇馆之宝,如,《林则徐、邓廷桢、怡良合奏虎门销烟完竣折》、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玉玺、孙中山墨迹手稿、清帝退位诏书、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渡江第一船、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升起的第一面国旗,以及一批以古元、胡一川、罗工柳、彦涵为代表的延安和敌后根据地美术工作者们创作的抗日主题木刻版画等艺术作品,和数量可观的反映清末工厂、铁路、军舰、新军、社会风情,以及战争场景、老一辈革命家和其他名人的原版照片。但藏品中多以反映政治、军事的文物为主,反映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文物比较少,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文物还存在着缺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全面反映这些成就,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现代藏品征集工作者们秉承老一辈征集人的传统,始终保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细心搜集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尽力填补馆藏空白的同时,又着眼于“为未来而收藏”。他们将征集的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等类文物的征集处处开花,近现代藏品征集工作全面展开。为研究制订征集计划,征集工作者多次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征集工作。1998年,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为筹办《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纪念》专题展览,还首次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了征集消息,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短短两个月,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捐赠的计划时期的购物凭证、服装、家电、1977年高考准考证等数千件,使展出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征集工作者还不顾自身安危,及时深入到事件发生第一线,1998年全国抗击洪涝灾害、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抗击地震灾害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
新时期的藏品征集工作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无私支持,因而取得了长足发展,藏品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使得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均有所体现。这期间,先后入藏了我国获得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美国总统里根赠给邓小平的水晶玻璃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字笔、《哥德巴赫猜想》简要论文手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世界贸易组织宣布中国加入时用的木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工程“神舟”五号返回舱和宇航服、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国家领导人参加外事活动时获赠的礼品、战地记者方大曾、沙飞拍摄的原版照片等一大批珍贵实物资料。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后,为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从单一的收藏、研究、陈列历史类文物的博物馆正逐步发展成为以历史和艺术并重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类型的转变与重新确立就意味着藏品收藏的范围与类别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因此极大地丰富、充实近现代艺术品馆藏工作迫在眉睫。近现代藏品征集工作者面对巨大挑战,及时调整征集思路和方向,引进专业艺术人才,确立收藏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收藏标准,运用多种多样的收藏方法,国家博物馆艺术品专项收藏从此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中国国家博物馆鼓励名家捐赠,为其作品提供保管、展示和研究平台。通过征集工作者的努力,已获得许多名家的捐赠,其中包括著名书法家谢云68幅象隽形美、拙朴而不失童趣的作品;漫画家方成百余幅幽默而又针砭时弊的精品;国画家萧朗25幅充满情趣的各时期花鸟代表作;版画家武石36幅版画,200多幅国画和书法作品;画家周抡园162幅经典遗作、陈之佛工笔花鸟作品14幅等。这些书画作品都是老艺术家们各创作时期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为表彰他们的捐赠行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特别举办了收藏仪式,进行新闻宣传,并向他们颁发了收藏证书。这些珍贵作品入藏后,馆内专业人员对它们进行精心的装裱和收藏,并适时为捐赠者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作品集。对此,在萧朗作品捐赠仪式上,当时92岁高龄的萧朗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我给这些‘女儿们’找到了个好婆家,放心了。”
同时,依托展览,抓住良机,积极开展征集。2006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借承办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和展览工作,在馆领导和征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经过数月,最终促成60多位工艺美术家作品的捐赠,数量达80余件,涵盖了艺术陶瓷、工艺雕塑、织绣工艺、金属工艺、漆器工艺、剪刻工艺等多个现当代工艺美术门类,展示了我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巧夺天工的技艺。该捐赠开启了馆内现当代工艺美术作品的系列收藏项目,填补了馆藏空白。这项工作使民间传统工艺走进博物馆,由专业人员整理相关资料,建立藏品档案,加以科学保管,配合相应展览,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为配合、丰富陈列内容,继续组织艺术家进行主题性美术作品创作。2008年10月,为配合“复兴之路”大型基本陈列,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在确定了若干个美术题材后,组织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多家专业院校美术名家进行创作。在近一年时间内创作出11件美术作品,其中包括壁画《古代文明》、《今日辉煌》,雕塑《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苦难的中国人民》、《武昌起义》、《血肉长城》,油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旅顺口大屠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素描《八百壮士》等,这批作品充分发挥了丰富展览内容,生动演绎历史的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与私人收藏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互利关系,目前已成功地从私人收藏家处征集到新疆维吾尔族铜器、印花模、文书等7000余件(套),藏地佛像、唐卡等900多件(套),以及非洲木雕千余件艺术精品,使以往这些收藏家手中的宝贝得以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变家传之宝为国藏之宝”,赋予它们更充分、更专业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机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近现代藏品征集工作者如今正在切实遵照“藏品立馆”的办馆方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大力拓展征集渠道,为把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成为国人心目中真正的艺术殿堂而辛勤耕耘,并在全社会的支持下,继续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