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梦 > 详细内容
接过传统开辟未来
在“中国梦新时代”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韩子勇

6年前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中国梦”。今天我们讨论“中国梦与新时代”,又赶上“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1865米的展线,生动鲜活的实物与照片占满一层大厅,每天从四面八方涌来5万川流不息的观展人流。

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与“祖庙”,是国家文化的“会客厅”。国博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而成,今天又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足迹,是历史和今天的见面,是5000年文明和40年奋斗足迹的连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美妙而浩大的景象,充满暗示与象征,40年耕耘,累累硕果,摆在5000年煌煌享台上,我们在心里,为之焚香、告慰和祈愿。北京老百姓的口头禅爱用“巨”字,这一切配得上这个字,巨大的过去和今天,取得平衡、心意满满。

“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人民的梦,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因而富有张力、底气和心劲。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这绵延起伏、波澜壮阔、不曾中断的大历史、大文明,赋予中国人在判断天下大势、把握历史走向、引领民族命运时,有一个大尺度、大格局和从容不迫的心胸和态度。这种大格局、大尺度是中华文明的优势和秉赋,是沧海桑田、历经变迁后悟得的大智慧。我们身在其中,有时可能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放在世界诸文明、诸民族里,就会发现它的独特、宝贵与重要。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不失时机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以这样一个大尺度、大格局,洞察和把握发展变化的奇点,作天下判断、命运判断,以激发和召唤全党和全民,不忘初心、砥砺奋斗,肩负伟大使命。

不曾有?何来复。历史上的盛世王朝赋予我们心气和底气,但那是农耕社会和封建文明的旧纬度里的繁华盛境,“中国梦”不是也不可能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旧梦。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是在日益深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在当今世界错综复杂日趋激烈的交流和博弈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环境里,为中华民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人类社会开辟的新前景、新可能、新的通衢大道。也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复”,不是往复、重复,是历史的螺旋上升,是扬弃和凤凰涅槃,是否定之否定。

在资本主义发轫的亚平宁半岛的文艺复兴,当然也不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简单重复、回光返照、借尸还魂,而是萃取古老活泼、有益有用的文明基因,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从而点燃资本主义点点野火。

1840年中国进入千年未有之变局,封建帝国面对的挑战不再是周边游牧集团的挑战和帝国的内部之乱,而是农耕与工业之战,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战,这个大逻辑的谜底只能是一败再败,跌入谷底,陷于半殖民半封建的悲惨境地。然而,5000多年辽阔庞大、绵延不断的大文明有一个特别优势,就是不会被一击而溃、无影无踪、无反手之力,她的毅力、韧性,勇于学习探索、不服输的品格,会一次次挣扎而起,总有一支秘藏的血脉,夺路而出、挺而应战、挽狂澜于即倒。历史是个试错过程,总要付出代价,但一定会给出正确答案,这就是历史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率亿万人民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一切如同惊心动魄的大大的命运之“V”字。

当代世界深刻变化,又来到命运的十字路口,中国人又面临“百年之变局”。在这次“挑战——应战”模式中,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历史将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是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的40年,这40年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中,是独一无二的。你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历史,往往也是资本主义贩卖黑奴、殖民掠夺、残酷压榨、甚至不惜引发世界大战的过程,在他们貌似富丽堂皇物质与技术文明的背后,在他们响彻云霄的自由、民主、人权口号背后,堆放着殖民地人民的累累白骨,这都是无法掩盖的铁的事实。而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化,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中国的现代化有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出身,就此一点,中国可以毫无愧色、堂堂正正地屹立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中,是人道、正义和发展的典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梦,总结4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各族人民不舍昼夜的团结奋斗,是最重要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我们同样得益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巨大馈赠,这也是一笔值得仔细估量与总结的独特优势。我们的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在默默地加持着我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心灵资源和文化支撑。

我们经常讲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就是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提炼出来的。它和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天人关系、家国情怀,包括大一统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它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大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口援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省去了大量的制度成本、协作沟通的成本,使得我们更能够步调一致。“伟大的变革”展览中有许多令世人惊叹的超级工程,这些超级工程就规划之宏阔、推进之顺利、效率和成本之最优化,也只有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加持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内才能做到,而这正是传统之馈赠、制度的馈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个人总和家庭相联系,家庭总和国家相联系,同向同力同调同心,拧成一股绳、横下心来干大事的能力特别强,社会动员能力特别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约意识、忧患意识,比所有的经济学家、银行家都更有本事处理协调消费、积累和投入的关系。所以中国人有高储蓄率和高积累率,能够支撑投入、支撑发展。中国人的勤俭、勤劳、追求世俗幸福的程度,不是哪个民族都有的。长期的农耕文明和忧患意识使中国人养成实践理性、精打细算、自强不息的意识,为我们腾出手来继续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华文化重师尚教,善于学习,开放包容,经世致用,愿意吸收一切于我有益的外来文明。中华文化青春永驻、长生不老的奥秘是什么?是中华文化中的包容、学习、消化、创新、创造。中华文明是原创性文明,但不僵化、不固执己见,包容、学习、创新的能力很强。这为我们在面临大挑战时,知己知彼,形成好的应战模式。近代以来的命运大转折、这个大“V”字所启示的,就是学习、消化、变革的成果。我们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后,又学习西方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真心拥抱世界去发展、去创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都是正确的应对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助我们多矣。中国人善于学习,愿意帮助别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但中国人从来没有忘了根本,那就是自强不息。我们总是能够从大自然的变化当中,从漫长的社会演变当中,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为自己鼓劲、加油的心气和动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集艺术科研、教育、创作、非遗保护、期刊与出版、文化智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机构,是中国民族艺术各门类史论体系最早和最主要的建构者。科学、人文、艺术、宗教等等,往往构成一个社会文明系统最重要的知识与精神生产系统,中国艺术研究院弘扬老一辈学人“前海学派”的优良传统,在深化对优秀传统艺术史论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见人见物见生活见精神,接过传统、开辟未来,融入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推动中华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