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课程总表

唱看做打话节奏

花间呈祥话瑞鸟

鬻物寻珍话贸易

南船北马话交通

农耕渔猎话鱼米

前世今生话秦俑

俭以养德话扑满

金尊琼楼话宴饮

寻根问祖话姓氏

衣食住行话河流

吟诗作对话唐韵

金丝玉片话玉柙


唱看做打话节奏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我们可以通过眼睛、耳朵、手等不同的身体部位感受节奏。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博物馆里有什么与节奏有关的文物?我们又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节奏?想不想跟小伙伴一起组成乐队,敲出自己的节奏?快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吧!“唱看做打话节奏”将让你从多种角度感受节奏,以多种方式表现节奏,并发挥创造力敲出自己的节奏!

节奏无处不在,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使我们的歌声更动听,使我们的舞蹈更优美,使我们生活更美好。


花间呈祥话瑞鸟

瑞鸟在古代就有着祥瑞的含义,花鸟题材更是在在装饰艺术中被巧妙的运用起来,无论从材质选择、表现方式及制作手法等多个层面,都能使我们感受到手工匠人对该题材运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认识到古代手工匠人之所以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是建立在对材料本身充分的观察、思考与了解的基础上的,是智慧与经验的结合。


鬻物寻珍话贸易

本课程以三千多年前商代的贸易交换作为课程主题,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在这么久远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商业贸易。本课程分为三个环节:在体验教室,通过特产配对小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中国地理的大致方位;通过欣赏《古代中国》展厅中的文物孔雀石、玉簋、鲸骨、货贝和青铜轭,了解商代时四面八方的商品通过马车等交通工具运输到首都殷,成为当时贵族的珍藏,明白今天人们说的“商人”、“商业”等词语其源头就是商朝;最后在动手实践环节,小朋友们有机会动手制作一份自己独一无二的珍宝。


南船北马话交通

本课程将带领小朋友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的特点,以及不同地理环境给交通带来的影响和古今交通的不同之处,再通过最后的动手环节让小朋友画出古代小朋友乘坐的马车、为现代的小汽车涂色记忆画一款未来的交通工具感受交通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农耕渔猎话鱼米

古人获取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粮食从种植、加工、贸易到制作的过程也是需要人们的辛勤劳动来获取,粮食来之不易,学会珍惜食物,保护环境。


前世今生话秦俑

俑为何物?它又是用来做什么呢?让我们通过秦始皇兵马俑,来深度挖掘秦始皇通统一中国的历史,了解秦俑的前世今生。


俭以养德话扑满

在古代,人们将存钱罐称为“扑满”。除了“扑满”,古代人还使用过“贮贝器”来存放货币。本课程分为三个环节:在体验教室,通过教会小朋友认识人民币,并模拟超市购物体验,培养节约与储蓄的意识;通过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欣赏三件文物:五铢钱纹铜鼓、七牛虎耳贮贝器、陶扑满,了解古代货币与古人的存钱罐,理解古今差异,认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自古就有;最后,让小朋友们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存钱罐,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金尊琼楼话宴饮

本课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秦汉部分参观和学习,依托宴饮相关的精美文物,让学生对汉代宴饮拥有直观生动的认识,通过以引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介绍汉代宴饮知识、礼仪和精神,让学生对礼文化产生认同感。随后,在教室让学生了解合乎宴饮礼仪的着装和仪态。展厅部分的文物从主人待客的角度教学,教室部分的体验活动从客人拜访的角度教学,两者相合构成完整鲜活的汉代宴饮学习和体验。最后组织体验者排演小戏剧模拟现代生活中的主客交往,帮助学生树立换位思考的意识,将“尊重”落实到言行上,将待人以礼的文化传承并应用到生活中。


寻根问祖话姓氏

课程选择了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的:山顶洞人场景复原、骨耜、泥条盘筑法(示意图)、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康侯青铜爵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物所反映的历史知识,了解古今姓氏的差异,以及姓氏起源的几种不同方式:以朝代名称、封地名称和职业为姓;通过一系列有趣的互动体验活动,了解自己的姓名的起源,培养学生的家族荣誉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并在认识姓名的过程中树立对他人的尊重意识。


衣食住行话河流

本课通过涡纹四系彩陶罐、船形彩陶壶和姜寨遗址模型介绍远古时期河流与祖先们的生活关联,以利用水资源为线索展现河流与生产生活、艺术创作和发明创造、安居乐业等方面的关系,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通过了解古人的创作和想法,认识到古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请学生想象自己生活在远古,依据所学知识,发挥合理想象,以拼贴画的方式创作出他心中理想的家园。最后把画作中的家园以故事的方式讲述给同学。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思路,并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合理想象、创新思维等予以点评。


吟诗作对话唐韵

本课通过阅读绘本《田鼠阿佛》领悟诗人这一职业,展厅了解古代的诗人是怎样作诗的呢?古代的诗可以用来做什么游戏呢?古代的人们会把诗句写在哪里呢?体验区带领孩子们通过为诗句配画,来体会诗人的情怀。


金丝玉片话玉柙

从古人奉行的事死如事生,到现今看重的追思别离人,活着的人们都是怎样面对失去和离别,又是如何来为死去的人准备和祭奠的呢?

本活动中,我们将从一个与生命相关的绘本故事开始,缓慢而轻柔地进入到这个相对沉重的话题;进入古代中国展厅,认识“金缕玉柙”和它背后深刻的含义,从一个生命的终止延伸到大自然生命的流转和轮回,并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关照孩子幼小而纯净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够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乐观面对生命自然的过程。回到体验区,认识与主题相关的节日“清明”以及相应的习俗;最后,制作传统蝴蝶风筝,带着明朗的心情,沿袭清明的风俗,寄情于物,让一切负面的信息随着风筝,飞向天边。

  
三至六年级课程总表

三年级(上)

无处不在的声音

笔纸春秋

服装面料

食物中的植物

三年级(下)

传情达意的乐音

舞墨弄砚

纺织工具

食物中的动物

四年级(上)

拍打激昂

造纸术

印染织绣

五味调和

四年级(下)

击打清脆

印刷术

服装款式

茶具茶饮

五年级(上)

吹奏悠扬

汉字起源与统一

发式演变

食具与烹饪之陶器

食具与烹饪之青铜器

食具与烹饪之瓷器

五年级(下)

弹拨请远

汉字演变与发展

配饰认识

食具与地域

六年级(上)

诗词歌赋

图案文字

色彩礼制

民俗时令之巧

六年级(下)

戏曲戏剧

书画同源

着装礼仪

饮食方式之礼


无处不在的声音

在春秋战国以前,“音”和“乐”两个词一直是分别使用的。声音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开端。通过展厅认识展品,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归纳出远古时期的声音可分为大自然的声音、人类发出的声音以及人类创造出的声音三类。通过聆听这三类声音的不同,从有无音高、有无震动到有无目的性,对比推理出“乐音”的概念。梳理从古至今、由“声”到“音”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听辨及动手创造出不同的声音,对比“声”与“音”的区别,使学生产生对声音的探索欲望,对声音的起源和发展有所了解。


传情达意的乐音

随着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出现,人们感受到声音对生活的影响。开始有意识的发出声音,并且将其归纳总结,在发出声音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些声音被称为“乐音”。

远古时期,人们会发出两类乐音:人类发出的乐音和人类创造出的乐音。乐音的载体是乐器。通过介绍乐音的由来、特点及作用,为日后的乐器课程做铺垫。通过观察远古时期人们创造的简单乐器,聆听人们创造的乐音,感受人类的聪明才智以及乐音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拍打激昂

本课通过了解鼓的材质、音色、敲击方式、精美程度、数量多少、礼制内涵等方面的演变,让学生知道鼓这种打击乐器的起源和发展。


击打清脆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编钟、编磬等打击乐器,并通过聆听、触摸、敲击等活动,学生感受与体验古代打击乐器的发展和演变。


吹奏悠扬

本课通过参观展品、欣赏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感受古人的智慧与音乐造诣。


弹拨清远

本课通过认识展品、听辨、观察、欣赏等方式,初步了解弹拨乐器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古琴这种乐器,体会古琴的内涵。


诗词歌赋

本课通过了解古典诗词音乐发展的脉络,欣赏众多民家演唱古典诗词等内容,让参与者亲身体会古典诗词音乐的魅力,感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审美情怀。


戏曲戏剧

本课通过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尤其是昆曲戏种,进而感受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


笔纸春秋

本课选取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笔、纸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种类,探寻其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规律,让参与者了解上述知识,感悟笔纸在中国历史和艺术方面的重要价值。


舞墨弄砚

本课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墨、砚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制作工艺,探寻其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规律,让参与者了解上述知识,感受祖先前辈的聪明才智,萌生自豪感。


造纸术

课程选择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六件(组)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作为重点学习内容:西汉早期纸张一组(金关纸、马圈湾纸、扶风纸)、旱滩坡带字纸、施胶纸、唐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明通行宝钞”、各色高丽纸。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和故事,认识造纸术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通过体验抄纸、交流分享的方式,在体验教室中感受造纸术的出现对于汉字传播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印刷术

课程选择了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的“滇王之印”金印,三体石经,雕版印刷展品一组,毕昇活字版复原模型,木活字印刷展品一组和《芥子园画传》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印刷术的起源、发展过程、重要意义;通过体验印刷、交流分享的方式,在体验教室中深入学习印刷术与造纸术相结合,对于汉字和汉文化传播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汉字起源与统一

课程通过选取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的六件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稻纹陶钵、人面鱼纹彩陶盆、刻画符号陶尊、刻辞牛骨、虢季子白青铜盘和琅琊刻石。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和故事,进而感受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变化;通过交流和分享的方式,在体验教室中感受汉字发展变化规律;最后,学生再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感受和体验不同时期的书写方式,培养和激发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汉字演变与发展

本课以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的八件珍贵文物:“四时月令诏条”壁书、“仪礼·士相见之礼”木简、“熹平石经”残石、“咸宁四年吕氏”砖、三体石经、含光殿“毬场”石志、文徴明《琵琶行》行书卷、怀素《论书帖》为教学主要内容。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物的相关知识及背后的故事,进而感受古今文字的演变与发展。通过交流和分享的方式,在体验教室中感受古今文字的变化规律,理解规范文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学生再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汉字的发展与演变规律以及背后的原因。


图案文字

本课通过介绍图画与文字的关系,了解变形文字的实用性与装饰性、学习它们的造型特点和布局方法,让参与者学会欣赏古代装饰性文字,掌握图案文字的基本设计方法,体会中国汉字艺术、文化的异彩纷呈、博大精深。


书画同源

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关系密切,两者不仅在产生和发展上相辅相成,在表现方式和精神气韵上也意境融通。

本课以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7件不同时期的书法和国画作品为依托,通过参观、学习、体验、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获取欣赏书画作品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对具体作品的鉴赏分析,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内在联系,体会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渊源与共性。

对中国书画及其关系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形式美与人文意趣,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念以及对民族传统艺术和中国经典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身份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服装面料

通过教室引入,初步认知。知道面料是制作服装的材料。展厅学习,参观实物。从文物留下的线索中探求古代服装面料产生与演变的过程,了解不同面料在古人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我国丝绸对中外文化的影响。涉及文物:“山顶洞人生活场景复原”、“布纹陶钵”、“玉蚕”。体验教室,交流分享。回顾展厅内容并进一步延伸。实践活动,动手感知。设定着装场合,为模特设计不同面料的服饰,并为模特穿上,交流分享。


纺织工具

课程选择了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的:骨针、陶纺轮、苇编、席纹陶钵、布纹陶钵,及原始腰机(示意图),部分工具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物所反映的历史知识,了解纺织工具的起源与发展变化。从纺织工具的发明中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并萌发民族自豪感。回到教室后,学习简易织机的使用并亲手织一块布。


印染织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同时我国的印染织绣工艺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印、染、织、绣”这四种工艺的发展和特点,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体会“染”的工艺在服装中的使用,并了解“印染织绣”等工艺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服装款式

我国服装的历史源远流长,服装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告别了赤身裸体的猿猴时代,围着兽皮与树叶,进入了文明时代,知道了遮羞蔽体,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本课程将带领观众走进古代人的生活,了解人们为什么要穿衣服,以及从远古时期到隋唐时期服装款式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发式演变

通过体验教室,引出主题。认识最早的发式,梳理展厅线索。展厅学习,参观实物。了解发式的发展与演变,涉及文物:“山顶洞人复原像”、“舞蹈纹彩陶盆”、“玉人”、“彩绘双丫髻陶女俑”、“彩绘拱手女陶俑”。体验教室,交流分享。回顾展厅内容并进一步延伸。实践活动,动手感知。用头模设计并编出不同的发型。


配饰认识

通过体验教室,引入主题。认识原始配饰的作用,梳理展线。展厅学习,参观实物。了解各个朝代不同配饰的分类及用途。涉及文物:“穿孔兽牙”、“玉玦”、“组玉佩”、“云兽纹青玉璜”、“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银蹀躞带”、“牛头鹿角金步摇”、“鎏金银簪、钗”、“鎏金银香囊”。体验教室,交流分享。回顾展厅内容并进一步延伸。实践活动,动手感知。自主设计并制作步摇。


色彩礼制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进行参观和学习,并着重了解展览中的:商玉人、秦兵马俑、《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物,进行探究,初步了解自古以来不同时期人们的服装色彩的礼制内涵,进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礼文化。回到教室后,学生应用学到的五色与五行对应关系,设计出与之相应的个性化图案,画在空白服装里面。    


食物中的植物

本课通过展厅讲解和教室体验《五谷画》内容,让参与者了解人类从采集到种植的历史,认识五谷并提高动手能力。


食物中的动物

本课通过展厅讲解和教室体验《膳食宝塔》 内容,让参与者了解人类从狩猎到养殖的历史,认识肉食的分类并提高动手能力。


五味调和

中国烹饪视“味”为灵魂,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说法,本课程就是通过参观和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各个发展阶段,知道辛、甘、酸、苦、咸这五种味道对于烹饪技艺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对五味有了初步认识后,通过实践活动-拌凉粉,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五味在烹饪中的重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美”的精神。

茶具茶饮

茶在中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据传自上古时代起,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茶不仅解渴、去腻、也可以提神、清心。从古至今,饮茶品茗一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文人雅士到贩夫走卒,都能通过这一杯清茶领略生活的情趣。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茶的处理、加工和品饮,因时代的变迁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有着不同的方式。从隋唐以前粗犷的药饮法、粥饮法,到唐细碾慢罗的煎(煮)饮,逐渐过渡到宋的清雅点啜,以至明清文人的诗意泡饮,随着这些方式的不同,不但制茶方法有着显著的变化,茶器也各具特色。

本课以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的四件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为线索,进行探究,交流和分享,初步了解自古以来人们饮茶方式演变和发展,即:粥茶---煎茶----点茶---泡茶的饮茶演变过程;通过设计茶席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茶的魅力,感受茶文化、茶礼仪在人际交往中重要性。

食具与烹饪之陶器

本课通过展厅讲解和教室体验《我眼中的古老炊具》内容,让参与者了解远古时期陶制炊具的变化及的对食物加工处理的方法并提高动手能力。

食具与烹饪之青铜器

美食与美器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先秦的王侯贵族便十分重视器具与食物的配合,不过与现代的不同之处在于那时的食具被人们兼作礼器(通常意义上讲礼器指的是古代汉族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地位与权力,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外在表现,历代豪庭显贵也以珍贵的食器向世人张扬着自己的财富,人们对食器的精雕细作不亚于对一道美味菜品的悉心探究。自上古以来,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食器与食物的配合是和谐而优美的。青铜器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是厚重而深沉的,只言片语很难概述其貌,故而本课将从历代青铜器的纹饰变化着手,为大家做以重点介绍。

食具与烹饪之瓷器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烹调,注重饮食文明,当然对饮食烹饪器具也十分重视,不同材质的饮食烹饪器也伴随这烹饪方法的演变而变化着。在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的饮食盛放器中,瓷质食具的存在食不可小觑的。本课程就是重点介绍瓷器中的盘子,以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色彩的盘子为突破口,向学生介绍衬托美食的美器,引导学生感悟美器可以更好地为美食增色,真正做到色、香、味俱全。同时,在体验活动环节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拼盘,充分感受美食与美器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地传统饮食文化。

食具与地域

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生态环境对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不同的生态类型导致了各地域生计方式的区别。人们往往会因地制宜,在其生活的不同地域,根据当地的地理风貌、气候条件,发展出相应的各具特色的,更易于获取食物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地域宽广,气候及地理条件复杂,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农耕、游牧及渔猎多种生产形式互为补充的情况。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了饮食文化内涵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饮食构成的多元化和食具的多样性。

本课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陶釜、陶甑、鎏金银鸡冠壶、青花云龙纹高足杯为线索。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和故事,进而懂得:不同地域的饮食器,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受到当地经济生产方式、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体验教室交流与分享,了解更多具备相关特征的文物,进而感受饮食器与地域的关系。

民俗时令之巧

民俗,又称风俗、习俗等。是民间社会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本课程就是展厅中老师的引导柙,了解历法的产生,以及先民们从农业生产出发,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依据不同的节气演变出节日,从而有了年节食俗,并着重了解春、夏、秋、冬四季中不同节气带来的特殊节日食俗。学生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与故事,进而感受中国食俗中的日常民俗和节日民俗。

饮食方式之礼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高尚文雅的举止,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一直受国人所推崇。谈到礼仪,其实说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会涉及人们的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社会交往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而谈到中国古代饮食礼俗其本质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大致以食、俗、礼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线。饮食方式、饮食风尚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饮食器具的使用方式、饮食环境的营造与传统中国社会中有关于个人修养、家庭观念、社会伦理、乃至政治制度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了解古人饮食习惯、饮食器具变化的同时,要透过这诸多的变化看出其本质及意义。

本课我们就从礼仪与饮食方式的关系角度入手,为大家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打开一扇味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