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章丘——中国考古的摇篮,是中国学者在中国东方发现并最早进行考古发掘和探索的区域之一。著名的龙山文化,就是以20世纪20年代原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得名而声闻海内,其历史脉络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2016-2017年,山东大学的考古工作者们在章丘焦家遗址再次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内涵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揭露出包括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和大型墓葬在内的诸多高等级设施,出土了大量规格齐全的玉器、白陶、黑陶和彩陶等高端礼仪用具。高等级墓葬棺椁齐全,开启后世棺椁制度的先河。大墓主人多陪葬象征王权的玉刀和玉钺,并以各种精美陶器和玉饰品显示占有的财富,陶器和玉器陪葬品的位置都非常固定,而且成套组合陪葬,在埋葬制度上形成了十分稳定的礼仪制度和文明化标志,具有时代早、规模大、制度全等特征。这些前所未有的重要发现昭示了焦家遗址作为鲁北古济水流域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意义的大型聚落的重要史实。
回顾近百年前,龙山城子崖遗址的发现与科学发掘,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规律从此日渐明晰;审视一个世纪后,焦家考古的惊世收获又为以城子崖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找到了重要源头,对于揭示5000年中华文明史,尤其是中国古代东方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意义重大。焦家遗址以其丰硕成果和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入选2017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等重大课题是中国考古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都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焦家遗址地处黄河下游,居于文明起源核心地域之中,对它的深入发掘和研究必将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形成与发展特征。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文化文物事业繁荣发展,一大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考古遗存成果纷纷涌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保管、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在展览展示中国文化文物事业重大成就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主题和社会期盼的共同召唤下应运而生。本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局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成果系列展之一。
展览汇集了焦家遗址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精选了其中230余件玉器、陶器等遗存代表,是这些国宝首次以最全的阵容集中向公众亮相。展品中有玉钺、玉刀等大型礼器,也有形式精美的玉器饰品,更有富有生活气息的日用器皿。在远古时期,它们可能是至高无上的王权的象征,或者财富地位的标志,但今天它们更重要的功能和使命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物证,向我们传达神秘悠远的历史信息。希望我们以此次考古新发现和展览为契机,共同追溯远古历史,品味悠久文明,为继续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不懈奋进。
焦家遗址是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国家行动的关键阶段被发现的远古遗址,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居住形态研究的空白,它的横空出世为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的线索。焦家遗址1987年被发现,1992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2017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重要发现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体,也是其精彩所在,发现了夯土墙、壕沟、墓葬、祭祀坑等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年代距今约5300—4600年。大汶口文化为龙山文化的直接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