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纪念像,1898年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法国作家,名作《人间喜剧》作者

  1891年,以保守著称的“法国文人协会”委托罗丹创作《巴尔扎克像》,巴尔扎克曾任该协会主席。

  实际上,新任主席埃米尔·左拉的这一决定,却并没有得到协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朴素而容易被辨识的《巴尔扎克像》:体态匀称,身着睡袍或类似查尔特勒修道院僧侣袍的工作服。此外,最不可或缺的是作家的象征——羽毛笔。然而,罗丹的创意却与此大相径庭:他希望更多地表现人物非凡的创作才华而非一个普通的文人,他说“对我来说,巴尔扎克首先是一个创造者,这也是我想让雕像表达的。”

  为了汲取灵感,他参阅了大量关于巴尔扎克的文献、肖像画、其它艺术家所作雕像以及以及巴尔扎克本人的肖像照。他甚至来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都兰,以便深入认识这位“伟大的小说家”。罗丹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在当地找到了一位能让他联想起巴尔扎克的邮政马车夫艾斯塔热作为模特,后者也被人称为“图尔的马车夫”。据此完成的面具成为巴尔扎克头像的创作起点。他在工作室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头、躯干和四肢、裸体和披着睡袍的人像;一个大腹便便的裸体像,象征正在构思巨著《人间喜剧》的作家,后来又被运动员风格的裸像代替了,这尊雕像拥有强壮的性器官,令人想到巴尔扎克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巴尔扎克的身体无疑是所有激情与极致的所在,主人公的头部也随之有了变化,变得更为巴尔扎克化:头发浓密,目光深邃,线条朴拙,将头与身体相连的是莫克莱尔所说的 “公牛的脖子”。

  罗丹将大文豪裹在了一件睡袍中,借此掩盖了巴尔扎克身材的所有不完美,在这“整块巨石”般的形态中冒出了巴尔扎克带着敏锐目光的头颅。1898年4月,法国国家美术协会沙龙的大门终于向罗丹敞开,在协会的沙龙中,《巴尔扎克像》第一次与公众见面。人们起初对他评价不低,但舆论很快就调转了方向,认为作品难以理解,甚至像个怪物。这样的批评越来越多,展出开始后不久,5月9日,决定树立巴尔扎克像的委员会发表公告表示“很遗憾,但有责任质疑罗丹在沙龙展出的作品草样,以11比4的票数,委员会拒绝接受《巴尔扎克像》”。备受打击的罗丹,不得已将作品从展览中撤出。直到几年后,1908年,他对《晨报》的记者再次谈起这尊对他无比重要,却惨遭到诋毁的《巴尔扎克像》:“我必须要说,是时候为他正名了,而且要给他很高的评价。这件人们曾经嘲笑、讽刺却无法摧毁的作品,是我一生的最大成就,我美学观点的集大成之作。自构思他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已经是另一个人了。”

巴尔扎克纪念像,1898年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法国作家,名作《人间喜剧》作者 石膏 275 x 121 x 129 厘米 巴黎,罗丹博物馆,S.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