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和支持文物安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加强文物安全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国务院建立健全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全国文物安全电视电话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协同配合,完善安保措施,堵住监管漏洞,严打文物犯罪,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切实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管理好、守护好。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不断完善联合长效工作机制,侦破一系列大案要案,追缴一大批珍贵文物,对文物犯罪行为形成巨大震慑。
联合聚力、利剑出鞘
2011年8月21日,国家文物局、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公安部、国家文物局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联合长效工作机制〉的通知 》;2017年11月16日,在国家文物局、公安部的指导下,由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研发的“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上线;2018年4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文物局签订《关于加强司法文物保护利用、强化文物司法保护合作框架协议》。
此外,在2012至2018年间,公安部、国家文物局连续开展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公安部累计挂牌督办26其重大文物犯罪案件。各地公安、检察机关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向文物犯罪发起凌厉攻势,获得丰硕战果。
图为《关于印发〈公安部、国家文物局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联合长效工作机制〉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司法文物保护利用意见的框架协议、2012-2018年公安部督办案件一览表。
《关于印发〈公安部、国家文物局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联合长效工作机制〉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司法文物保护利用意见的框架协议
2012-2018年公安部督办案件一览表
辉煌战果
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的联合推动下,在人民群众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取得辉煌战果:在2017年6月至8月的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共侦破文物案件351起,打掉犯罪团伙7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45名,追缴文物2715件(套),其中已鉴定的一级文物64件,二级文物140件,三级文物 441件;在2018年7月开始的为期半年的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截至11月15日,共侦破文物案件704起,打掉犯罪团伙14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247名,追缴文物5558件(套)。其中已鉴定的一级文物35件,二级文物114件,三级文物427件。有效打击和震慑了文物犯罪活动。图为部分追缴文物。
懋青铜卣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一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此卣器身扁圆,鼓腹圈足,上有外罩式盖,口沿外侧有提梁。盖面饰三种纹饰,铸作精美,装饰华丽,属典型的三层花式装饰风格。内圈为尖喙垂尾的小鸟纹,中圈为直棱纹,外圈为小鸟和长尾鸟的纹饰组合。圈足饰长尾鸟纹,鸟冠呈鳞状牛角形后垂,鸟尾上卷,其上又有一飘冠垂尾小鸟。提梁两端兽首间饰“S”形夔龙纹。器、盖上四条凸起状扉棱,主体纹饰下云雷纹地。
器内壁及盖内铸铭文:“隹(唯)六月既望丁子(巳),穆王才(在)奠(郑),蔑懋曆,易(赐)犬(绲)带。懋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用乍(作)文考日丁宝尊彝。”记载了周穆王在郑赏赐懋绲带,懋称扬穆王的赐命、铸造这件礼器祭祀亡父的事情。该器的铸作应发生于穆王过世之后,根据器形和纹饰判断,应在恭王初年。
懋青铜尊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一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此尊喇叭口,长颈鼓腹,高圈足,通体有四道扉棱。颈部以扉棱为中心装饰八组蕉叶纹和四组相对垂尾小鸟纹,腹部饰两列长尾鸟纹,中部饰直棱纹,圈足饰两组卷尾长鸟纹,整器主体纹饰下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内底铸铭文:“隹(唯)六月既望丁子(巳),穆王才(在)奠(郑),蔑懋曆,易(赐)犬(绲)带。懋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用乍(作)文考日丁宝尊彝。”
此懋尊与懋卣装饰风格相同,内壁铸相同内容的铭文,属一人一时所作的同组青铜礼器。据铭文内容及器形、纹饰风格判断,应是西周恭王时期的标准器,为穆恭时期青铜器的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判断标准,是近年出现的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
兽面纹青铜盉
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一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此青铜盉鋬内铸族徽图像。关于青铜盉的用途,长期以来存在较多争议。宋人吕大临依《说文解字》认为盉是调味之器。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陆续提出三种不同看法:酒器说、水器说、酒器兼水器说。王国维等学者推定其为酒器,指出盉可以调节酒之厚薄,还可用来温酒。西周早期以后的贵族墓葬中,盉经常与盘等量同出,并时常置于盘内,此时的青铜盉是作为盥洗器与盘搭配使用,功能近似后来出现的匜。
晚商时期,青铜礼器内壁常铸简短铭文,简称金文。内容为族徽、祭祀对象的“日名”、作器者之名、简单的事件记录等。族徽即家族标志符号,用来表明作器者的族属。晚商时期的族徽由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符号组成,具有较浓的象形意味。
兽面纹青铜斝
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一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盛酒、温酒器,口沿内铸族徽图像。青铜斝形制与青铜爵近似,均三足一鋬,敞口,口沿上有两柱,与青铜爵不同的是,青铜斝无流、尾,且体积、容量更大。依装饰风格分为素面斝和带纹饰的斝,后者常在口沿下及腹部装饰蕉叶纹、兽面纹、连珠纹、涡纹、双线人字纹等主题纹饰,鋬上端常有兽首。部分商周时期的青铜斝外腹部的鋬下位置铸铭文,铭文较简略,一般为祭祀对象的日名或作器者之名等。
青铜觥
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一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盛酒器。青铜觥最早出现于商中期,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其后迅速消失不见。商中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出现了一次巨大飞跃,即分铸与插接、铆接工艺的发明。这一工艺的应用使得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得以彰显出更复杂多变的形态,诞生了青铜器发展史上最辉煌壮丽的时代。此青铜觥器盖上的龙首设计正反映了这种工艺。龙首的角、耳皆分铸后插接而成,得以实现饱满灵动的立体龙形。
鸟形青铜灯
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二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青铜灯是贵族的日常照明用具。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灯具是一种陶质的豆形灯,其形制直接从作为食器的陶豆演变而来。青铜灯在东周时才出现并逐渐流行,此后一直作为贵族的日用杂器,未进入高级礼器之列。然而,高级贵族使用的青铜灯仍堪称奢华,造型精美,设计巧妙,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湛工艺。
从目前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灯来看,其造型多样,制作精美,既是日常用器,也是有装饰效果的艺术品,是王公贵族奢华生活的代表。常见的造型有人形、鸟形、兽形、树形等。
铜金刚亥母坛城
11—12世纪
二级文物
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盗窃案追缴
金刚亥母,藏文名为多吉帕母(Rdo一jre一phag一mo)(“金刚猪母”),因猪在汉地十二生肖中属亥,故一般译为“金刚亥母”,是藏传佛教崇奉的一尊重要的空行母,密修本尊上乐金刚的明妃。常见造像有两种:单身像头戴骷髅冠,顶竖怒发,面有三目,全身赤裸,以璎珞和骷髅为饰,左手托盛满人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左腿站立,踏邪魔外道,右腿屈曲悬空,身体作舞蹈状,头部右侧猪头是其形象的重要标识;双身像即金刚亥母与上乐金刚相拥而立。
金刚亥母,藏文名为多吉帕母(Rdo一jre一phag一mo)(“金刚猪母”),因猪在汉地十二生肖中属亥,故一般译为“金刚亥母”,是藏传佛教崇奉的一尊重要的空行母,密修本尊上乐金刚的明妃。常见造像有两种:单身像头戴骷髅冠,顶竖怒发,面有三目,全身赤裸,以璎珞和骷髅为饰,左手托盛满人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左腿站立,踏邪魔外道,右腿屈曲悬空,身体作舞蹈状,头部右侧猪头是其形象的重要标识;双身像即金刚亥母与上乐金刚相拥而立。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明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
一级文物
“四川眉山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追缴
此金印印面阳文九叠篆书“永昌大元帅印”,印背右侧阴刻楷书印名,左侧阴刻楷书“癸未年仲冬吉日造”。印背上装饰虎形钮。有学者认为这是张献忠用印。该印是“四川眉山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追缴的核心文物,对后续江口古战场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
牛首玉人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一级文物
辽宁朝阳“11.26”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在组合上有鲜明的特点,除延续使用兴隆洼文化时期流行的耳饰玦、珠等生活装饰用玉,占主流地位的则是玉龙、玉鸟、玉蝉及神兽、神人像、箍形玉器、勾云形玉佩等一批充满神秘意味、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玉器,而少见玉质的钺、斧等富有权力象征意义的兵器仪仗类乐器。这与同处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东南的良渚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具有明显不同。良渚文化随葬玉器,除有琮、璧、璜形器等大量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玉器,尚普遍随葬有象征军权和王权存在的玉钺或石钺,不见或少见红山文化中常见的勾云形佩及龟、猪龙等动物形玉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墓葬随葬玉器,既不同于红山文化,也不同于仰韶文化,种类较单一,只有玉钺一种。
骑射形金饰片
唐•吐蕃(公元7—9世纪)
一级文物
青海“3·15”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此饰片整体轻薄,周缘有钉孔。武士形象威武,策马飞奔,满弓拉弦。头戴山形冠饰,两根辫子垂于脑后,八字须,大耳坠,着窄袖对襟翻领联珠纹图案服饰,革带上佩戴箭箙佩剑,脚着皮靴,马鞍、马镫等马具刻画清晰。
人身鱼尾形金饰片
唐•吐蕃(公元7—9世纪)
一级文物
青海“3·15”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长13.5、高9.8、厚0.04厘米
此饰片整体轻薄,花纹錾刻而成。整体呈长条形,前宽后窄,周缘有钉孔。前端为人物形象,束发额带,后飘绶带,着翻领袍服,左持来通,右抓羽尾,身带双翼,下为鸟足,身后为回旋鱼身鱼尾,有鱼鳞纹饰,镂空处原镶嵌有宝石,已脱落。器物可能属于剑鞘的装饰。
金覆面
唐•吐蕃(公元7—9世纪)
二级文物
青海“3·15”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长13.5、高9.8、厚0.04厘米
覆面是葬礼中覆盖在死者面部的遮盖物。此组覆面由眉毛、鼻、眼、嘴组成,一眼缺失。眉毛弯曲上扬,鼻梁挺直,鼻翼凸出,眼睛弯挑,嘴唇闭合。各部分均施以方格镶嵌绿松石,绿松石大部分已脱落。
白釉带温碗酒注、带托盏、花口盏盘
宋(公元960年—1279年)
陕西凤翔“1.16”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长13.5、高9.8、厚0.04厘米
这是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碗底有墨书“李”字及花押各一,此器或为窑主为李姓人家定制,或是李氏窑主为标榜自己的产品而刻上的标记。注子的使用始于晚唐,五代时盛行与温碗配套使用,即饮酒前将注子置于温碗中,温碗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宋代注子更为流行,多以金属、陶瓷制成,莲瓣形、瓜棱形器身比较常见。多有盖,盖钮形式变化多样,有狮形钮、象形钮等。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烧瓷始于唐代,宋金时代繁荣昌盛,是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其产品除大量行销民间外,还是宫廷和官府用瓷的主要来源之一。元末以后逐渐停烧。瓷器以乳白、牙白的釉色及精美的装饰驰名于世。宋太白老人《袖中锦》一书曾将定窑产品列入“天下第一”项内。宋金时期,定窑定窑产量巨大,影响深远,远近瓷窑竞相仿效,形成庞大的瓷窑体系。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今河北临城、井陉,河南鹤壁,山西平定、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吉州等地均曾烧造过与定窑瓷器风格相似的瓷器。
司法惩治
在文物犯罪案件被侦破后,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保护国家文物安全,依法办理各类涉文物案件,严惩文物犯罪,强化文物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加强以案释法,促进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推动健全预防惩治文物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
其中,辽宁朝阳“11.26”特大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主犯姚玉忠被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其余133名犯罪分子依据情节轻重分别判处不等刑罚;河南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密切沟通,人民法院秉持证据裁判原则,利用网络技术和现场公判相结合,依法对安阳“8.25”系列盗掘殷墟古文化遗址案主犯宋涛、王卫军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和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各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图为部分庭审现场。
辽宁朝阳“11.26”特大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庭审现场
辽宁朝阳“11.26”特大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庭审现场
河南安阳“8.25”系列盗掘殷墟古文化遗址案公开宣判现场
河南安阳“8.25”系列盗掘殷墟古文化遗址案公开宣判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