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6/1/28 - 2016/5/8
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南7展厅
票价:免费
中方馆长致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吕章申
经中罗两国政府与文博机构两年多的共同努力,由罗马尼亚文化部、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罗马尼亚珍宝”展于2016年岁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展出。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展中的又一个重要展览。
中罗两国是传统的友好国家,两国间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交流从197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到1985年的“中国宋元明清瓷器展”,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在罗马尼亚民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21世纪以来,两国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2013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国内数家博物馆联合在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华夏瑰宝展”文物大展,庄重古朴的商周青铜器、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以及精美绝伦的明清皇家珍宝,在罗马尼亚引起了巨大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为让中国观众对罗马尼亚文明历程、文化发展有更多的了解,我们精心策划并由中罗两国共同举办了这个“罗马尼亚珍宝”展。展品是从罗马尼亚31家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机构的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展品共计445件(套),涵括石器、陶瓷器、金银器、铜器、玻璃器、壁画、书稿及织物等多个门类。本展览将以罗马尼亚历史沿革为顺序,围绕“罗马尼亚文明的诞生”、“罗马尼亚民族形成的序曲”及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身处“东西方交汇处的罗马尼亚文明”三大主题,向中国观众全面展示罗马尼亚主要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瑰丽夺目的重要文化遗产。本展览不仅是一个多门类的综合性文物大展,也是罗马尼亚重要文化遗产在中国乃至亚洲的一次盛大巡礼。
“罗马尼亚珍宝”展是罗马尼亚珍贵文物在中国的首次展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此,我谨向为本次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工作人员和支持、帮助这个展览的两国有关政府机构及个人表达诚挚的谢意。我相信,本展览不仅将为中国观众了解与认识罗马尼亚历史文化开启一扇新的窗口,也必将为进一步增强中国与罗马尼亚之间的友谊作出贡献。
罗方馆长致辞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 欧内斯特·奥博兰得·德尔诺维扬努
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 鲁克桑德拉·特奥多列斯库
2013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罗马尼亚政府2013—2016年文化项目合作》协议在布加勒斯特签订。此次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罗马尼亚珍宝”展是该计划内的一个主要项目,它为三年来不断的磋商与辛勤的组织协调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罗马尼亚珍宝”展将罗马尼亚史前、古代及中世纪考古与罗马尼亚中世纪艺术的代表性文物齐聚一堂,是66年来首次以如此规模在中国展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此次展览也是对2013年在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华夏瑰宝展”的热情回馈。
为筹划“罗马尼亚珍宝”展,我们从罗马尼亚31家博物馆甄选出445件(套)展品,这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坚信,中国观众及学者一定能够通过本展览了解到极具创造力和多样性的罗马尼亚文化遗产。“罗马尼亚珍宝”展汇集了展现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公元18至19世纪的交替时期,近三千年来罗马尼亚地域内人类进化及文明演进的文物精华。我们意图在展览中尽可能多地体现所有罗马尼亚历史区域以及与罗马尼亚人民共同居住在这片大陆上的少数民族(如匈牙利人及日耳曼人)的文化遗产。观众在展览中将会欣赏到来自新石器时代、青铜和铁器时代、盖塔-达契亚和罗马文明—预示着罗马尼亚人即将登上在历史舞台、中世纪和前现代罗马尼亚文明时期无与伦比的精美展品。其中很多展品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绚丽瑰宝的杰出代表。
正如所有精彩的展览一样,“罗马尼亚珍宝”展也体现着大量有形及无形工作的付出,我们要向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伙伴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是他们的专业精神以及创造性工作成就了罗马尼亚历史与考古展首次在中国的展出。我们很荣幸能与他们合作,对我们来说,他们不仅是我们的项目合作伙伴,更是同事和亲密的朋友。此外,还要对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馆多鲁·科斯泰亚先生和他的同事们为此展览付出的辛劳深表感谢。
我们相信,这一在21世纪初举办的展览将会成为罗马尼亚与中国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展览使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外观众能有机会了解并熟悉罗马尼亚人及其祖先所创造出的伟大而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也有助于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业已存在传统友谊发扬光大。
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在约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开始在喀尔巴阡山—多瑙河一带生息繁衍。在约3.5万年至3万年前,罗马尼亚从旧石器时代中期过渡到晚期,摩尔多瓦与多布罗加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存。
从公元前6500年左右开始,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多瑙河下游和喀尔巴阡山脉周围的一些新石器文化相继出现,历经繁盛与衰落。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定居,种植植物,驯化动物,发展手工艺,制作陶器和金属品。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的罗马尼亚社会和宗教生活也变得成熟而复杂,尤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地区已形成了具有显著等级特征的社会,一些大型史前城市和定居点得以建立,金、铜冶炼业也得到发展。
青铜时代(公元前3500—前1150年),印欧部落的大规模迁徙,引发罗欧洲大陆的种族、社会、文化等发生重大变化。印欧部落陆续从位于黑海和里海北部大草原上的古老家园来到这里。在罗马尼亚境内,这支新来的民族征服并毁灭了辉煌成熟的库库特尼文化、古梅尼察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强制推行他们的语言与习俗,导致罗马尼亚文化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内逐渐走向衰落。直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300—前1500年),瓦蒂纳文化、格尔拉马雷文化等新文化相继兴起,诸多高地要塞和圣所纷纷得以建立,金铜冶炼业高度发达,陶器制作更加精美繁复。
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在铁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100—前650年)得以延续,其中以新兴的加瓦—勒普什文化、巴巴达格文化、巴萨拉比文化为代表。罗马尼亚最早的铁器制作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证明了这种新技术在色雷斯部落的早期传播。直到公元前9世纪,青铜武器、工具和饰物仍然十分普遍。此外,罗马尼亚境内出土的几处藏有数百件金器的大型窖藏显示,冶金术在早期铁器时代仍然十分发达。
公元前7—前6世纪,定居在多瑙河沿岸及喀尔巴阡山脉周围的色雷斯部落文明开始兴起。古希腊、罗马历史和地理学家称其为盖塔人或达契亚人(事实上他们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现代历史学家称之为“盖塔—达契亚人”。
公元前5—前3世纪,达契亚人形成几个由“国王”(小君主或军事贵族)领导的部落联盟。他们开始在山顶等具有天然防御优势的地方筑起大型砖石结构的防御要塞。公元前1世纪,达契亚王国以萨米泽盖图萨为都城,对外与希腊人、塞西亚游牧民及巴尔干西南的伊利里亚、南色雷斯部落展开商业、政治和文化交流,吸收与借鉴古希腊—罗马文明、凯尔特人及东部游牧部落文明。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3世纪初,达契亚人一直面临着来自马其顿、色雷斯希腊王国以及凯尔特人的军事威胁。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罗马共和国与帝国征服了达契亚周围的所有疆域,将其边境线划至多瑙河岸,达契亚王国受到严峻的军事挑战。公元1世纪初,达契亚各部落联合建立盖塔—达契亚王国。在布雷比斯塔(公元前82—前44年在位)国王的统治下,王国疆域西抵多瑙河中游、东达黑海沿岸、南到巴尔干半岛。
德切巴鲁斯(公元87—106年在位)统治时期,达契亚与罗马帝国间的军事与政治对峙达到顶峰。罗马皇帝图拉真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达契亚人对帝国巴尔干各行省的威胁,并占有其丰富的资源(如金矿和大型盐矿)。公元101—102年和公元105—106年,图拉真先后两次发动血腥战役,罗马帝国最终侵占达契亚的大部分疆域,屠戮其政治和宗教精英,摧毁都城萨米泽盖图萨,德切巴鲁斯国王自杀身亡。
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末,达契亚银器艺术达到顶峰。近250年间,数以百计的窖藏中出土了大量手镯、胸针、项链、腰带、耳环、戒指和银器以及大量硬币,充分显示了达契亚人的高超的银器制造技艺。
仿生金贴饰
浮雕鎏金银头盔
浮雕鎏金银护胫甲
古希腊式桶状银器皿
古希腊式鎏金银角状杯
穆恰-切特齐金手镯窖藏
康塔罗斯式高足酒杯
康塔罗斯式高足酒杯
克孙型金币窖藏
刻有达契亚旗的陶片
古希腊式角状陶杯
海妖形陶祭祀器皿
双耳玻璃瓶
“阿斯科斯”式盛油壶
青铜纹章剑
公元106年夏,盖塔—达契亚王国的最后防线被罗马帝国军队攻克,大部分疆域被并入罗马帝国,称为达契亚行省。罗马人新建省会乌尔皮亚—图拉真—萨米泽盖图萨(又称“图拉真大帝的萨米泽盖图萨”),兴建大量城镇、自治市镇和村庄,修建军营、道路、桥梁、矿山及公私农场和庄园。罗马军队驻扎各军事要塞,充当着帝国的最前哨,以防御周围众多虎视眈眈的“野蛮部落”。
公元前2世纪初,盖塔—达契亚是最后并入罗马帝国的重要行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农业和矿藏资源优势,达契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城镇化进程迅速。新省会享有较高的法律和行政地位,居民可充分享受罗马公民的特权与义务。所有的城市、市镇及许多自治市镇,甚至一些大型村庄,都建有宏伟的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办公楼、公共广场、公共喷泉、公共浴室、圆形剧场和神庙)、公路、自来水供应设施、排水系统和典雅的私人住宅。罗马帝国在达契亚行省共驻扎有约40000名士兵,作为帝国统治该省的象征。
公元2—3世纪,达契亚人的数次叛乱和野蛮部落的入侵给罗马的军事统治带来严峻挑战。直至公元230年,罗马帝国才将日益复杂的局势稳定下来。公元275年之后,达契亚行省的大部分领土被罗马帝国所抛弃(事实上根据帝国法律,即使在公元275年后,达契亚领土仍被视为罗马疆域的一部分)。尽管有过短暂的反抗与自卫,达契亚仍逃脱不了被罗马帝国让给予之联盟的多个“野蛮部落”的命运。罗马军队与行政机构撤出后,“野蛮部落”自由达契亚人率先进入达契亚行省。公元4—6世纪,根据联盟条约,达契亚被罗马帝国相继让予西哥特人、格皮德人和阿尔瓦人。
公元4—6世纪,以及之后直到13世纪,尽管原达契亚行省相继被多个“野蛮部落”统治,然而当地居民仍自称为“罗马尼人”,即“罗马人”,他们常用的拉丁方言则被称为“罗曼内斯卡语”,即“罗马人的语言”。
中世纪时,罗马尼亚居民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的特兰西瓦尼亚、东南部的多布罗加、东部和东北部的摩尔多瓦,以及南部的瓦拉几亚四个行省。公元11—13世纪,特兰西瓦尼亚并入匈牙利王国。公元14世纪初,巴萨拉布一世建立瓦拉几亚公国,统一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各政治力量,并于公元1330年击退匈牙利的入侵。14世纪中叶,摩尔多瓦公国建立。
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势力扩张至多瑙河岸,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公国受到威胁。罗马尼亚的统治者诸如瓦拉几亚大公老米尔恰、“吸血鬼”弗拉德三世•德古拉和摩尔多瓦斯特凡大公先后组织抵御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一直持续至15世纪末。各公国最终沦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但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却一直保有自治权及政治、宗教机构。但两公国每年须向帝国纳贡并执行与帝国利益相一致的对外政策。此后几个世纪,奥斯曼人的统治变得日益严苛。公元16—17世纪末,特兰西瓦尼亚先后并入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帝国。
公元16—17世纪,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数次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暴动,但都未能摆脱属国的命运。公元1594—1600年,瓦拉几亚大公“勇敢者”米哈伊发动反奥暴动,统一了罗马尼亚,但不久之后随着他被刺身亡,新国家亦随之分崩离析。18世纪初,瓦拉几亚与摩尔多瓦共同反抗奥斯曼帝国,并先后与哈布斯堡王朝和沙皇俄国结盟。直至1821年后,罗马尼亚各公国大公们在瓦拉几亚联合发起一次反奥斯曼帝国的暴动,成功夺回统治权。
“耶稣受难”木雕像
博扬三联祭祀木雕装饰
圣坛门“大皇帝之门”
“圣母玛利亚升天”祭奠盛宴神像画
“拉撒路复活”祭奠盛宴神像画
镜子
十字架圣骨匣
悬挂式油灯
鎏金银圣餐酒壶
鎏金银礼仪扇
连帽披风
人首形陶净手壶
“三贤士朝圣婴图”陶炉砖
为让中国观众与学者对罗马尼亚历史与文明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我们特别邀请四位罗马尼亚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结合本展览主题,分别就罗马尼亚史前艺术的起源、青铜时代金属器在罗马尼亚社会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中世纪至近代早期基督教对罗马尼亚艺术与建筑的影响以及14—18世纪东西方文明影响下的罗马尼亚艺术、宗教与文化四个选题进行演讲。 详情
今天是3月8日,各位女神,国小博能为您做点什么?听说女神都喜欢闪亮的、bling bling的东东,特别邀请摄影师拍了一组“罗马尼亚”珍宝。谨以此献给节日里的女神们! 详情
2016年1月28日,由罗马尼亚文化部、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协办的“罗马尼亚珍宝”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详情
2016年1月29日,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欧内斯特·奥博兰得·德尔诺维扬努将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讲座。 详情
为方便观众参观,您可以通过三种导览方式了解本次展览。
1. 二维码导览:使用带有二维码扫描功能的手机APP扫描展品对应的二维码。本次展览展厅没有设置二维码,如果您来国博参观,建议您下载二维码并打印。 点击下载二维码
2. 微信编号导览:关注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输入4位数字编码,即可获得对应展品的导览信息。本次展览的微信导览编码依次为9031 - 9106。
3. 微信蓝牙导览(iSO设备适用):开启手机蓝牙和位置功能,使用微信“摇一摇周边”获得导览网页,在相关展品附近停留片刻,该展品图文链接自动排布于页面顶端。
本次展览自2016年4月19日开始,免费对公众开放。
9:00 — 17:00(15:30止票,16:00停止入馆,16:30清场,17:00闭馆)
周一闭馆(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查看详情
地面公交:可乘坐公共汽车在天安门东站、前门东站或天安门广场东站下车步行至我馆;
地铁:可在1号线天安门东站或2号线前门站下车步行至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