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谓“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先哲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对天地秩序与万物和谐的体悟。在长期历史文化进程中形成的礼仪制度,既是礼的精神内涵的具体外化和生动体现,也是规范社会秩序,使社会成员各守其分、和谐共处的重要方式。商周时期是中华传统礼制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青铜器为主的礼器和盛大庄严的礼仪是礼制规定中最重要的内容。青铜鼎作为商周青铜礼器的核心类型,既承载着身份、等级、礼仪、文化等多方面内涵,又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观念、审美艺术和科技成就,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鼎上铸刻的铭文也成为历史事件与政治制度的重要物证。
青铜鼎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由注重酒器向注重食器转变,鼎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商代至西周早期,青铜鼎成为最重要的礼仪性食器。贵族的等级地位越高,所使用青铜鼎的规格也就越高。西周中期之后,在祭祀和宴飨时配合使用鼎与簋的制度更加具体,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青铜鼎由此成为集王权与神权于一体的国之重器,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规范化的用鼎制度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的有效手段。在目前所见的商代大型青铜圆鼎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子龙鼎是体量最大者;周代大型青铜圆鼎则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大盂鼎、上海博物馆所藏大克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毛公鼎最负盛名。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上海博物馆推出“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就是要以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三尊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圆鼎为切入点,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展示青铜鼎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本次展览展出的大盂鼎、大克鼎和子龙鼎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圆鼎的经典之作,是早期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重要物证,而且它们在近代出土、流转和归藏的颠沛命运,也充分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辉煌历程。衷心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引导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用鼎制度所承载的丰富礼仪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直播回看 | 文物里的中国,三千年前的顶级“炊具”什么样?
直播主题:文物里的中国,三千年前的顶级“炊具”什么样?
直播时间:2021年10月05日 19:30
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鲁念
主讲嘉宾: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 翟胜利、刘羽阳
直播平台:“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及社交平台账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央视新闻”社交平台账号
商周时代青铜鼎的器型有方鼎和圆鼎之分,圆鼎出现较早,流行时间较长,数量也较方鼎更多。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型方鼎“后母戊鼎”“杜岭方鼎”是为人熟知的镇馆之宝,而圆鼎中的翘楚则非“大盂鼎”和“子龙鼎”莫属。加上此次应邀参展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大克鼎”,三尊大型圆鼎联袂亮相,考其体量和历史、艺术价值,称为“圆鼎之尊”实不为过。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夏代晚期的二里头遗址,鼎在商周时代逐渐成为最重要的食器和礼器,并一直延续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鼎的造型、纹饰、铸造工艺,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和品味。
“钟鸣鼎食”是中国青铜礼乐文明的集中表达,体现了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与礼仪制度之间的重要关联。鼎最初只是一种烹煮和盛装肉食的饮食器具,在祭祀、宴乐、朝聘、会盟、婚丧等礼仪场合广泛使用,逐渐被赋予特殊的礼仪、文化、等级、信仰属性。先秦时期,不同身份、级别的贵族,使用鼎的规格各有不同,这在其体量、形制、器物组合关系方面多有体现。尤其西周中期以后,形成了相对严格的用鼎制度,成为周代礼仪制度的重要表征。
根据腹部形态的区别,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主要分为分裆鼎、方鼎、圆鼎三种类型。子龙鼎、大盂鼎与大克鼎即为圆鼎,又可细分为垂腹圆鼎,这种形态兴起后,贯穿了整个西周时期。稳定的三足,加上浑圆的腹部,形成了圆鼎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人们至今仍常用“三足鼎立”形容势均力敌的均衡态势,正是源于三足圆鼎给人的视觉印象。
兽面纹是商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纹样,子龙鼎、大盂鼎与大克鼎的主体纹饰均为兽面纹。子龙鼎颈部的兽面纹带有与其铭文“龙”字上形状一致的瓶型角,十分有趣。大盂鼎颈部的兽面纹形构俱全,堪称西周早期兽面纹的范式。西周中期,兽面纹简化为带有典型周人风格的窃曲纹。这一时期的大克鼎呈现了兽面纹向窃曲纹转化的过渡形态,即兽身已简化成窃曲纹,双目却保持了西周早期的特征。这种现象可视为⼀种审美的复古。
我国先民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时期起,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采用多块复合范浇铸的青铜礼器群。商代的青铜器在器型设计、制作工艺方面均有较大突破,已能够熟练使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技术,制造出后母戊鼎这样大型的器物。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较多承袭商代遗风,西周中期以后,铸造工艺进一步发展,器形、纹饰均有明显变化,长铭文的出现成为周代青铜器的重要特征。
拓片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的文字、图案拓印在宣纸上形成的,是传统金石学对青铜器和碑刻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料。其朴拙典雅的古风,亦为世人所推崇,成为一种格调颇高的艺术品,历代金石学者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鉴赏,蔚然成风。因此,拓片并不仅仅是文物的附属品,其本身亦是珍贵的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铭文拓片及全形拓,是被称为“海内三宝”的三尊国之重器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