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开国大典》

董希文 布面油画《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布面油画 董希文 230×402CM 1953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为了纪念1840年以来在抵御外辱和内敌的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由文化部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分别组织画家进行了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成为绘画表现的主要形式。徐悲鸿的《人民慰问红军》、王式廓的《井冈山会师》、冯法祀的《越过甲金山》、王朝闻的《刘胡兰》(雕塑)、罗工柳的《地道战》等重要作品相继问世。本次展览含括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以及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传世之作,它产生的前夜适值美术界开展新年画创作运动,因此董希文在画面中融合了当时正在流行的新年画的构图和色彩,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题材,以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象征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开国大典》这种近乎纯色的色调构成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灰色调大相径庭。地毯上的图案及灯笼、柱子和护栏等都具有典型文化符号的隐喻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显然苦心经营,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进行创制,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董希文在创作《开国大典》时,人物形象还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手法和人物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手法,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当中,《开国大典》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之一,它的出现正如靳尚谊所言:它与当时的政治需要、画家的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上的追求是和谐统一的。

                                                                    (冯令刚)


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