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复展
2011-03-01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之际,经过一年多紧张修改完善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重新开幕。这是国博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最新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

  2009年9月25日,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家博物馆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等部委的指导下,曾推出“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因改扩建工程尚在进行中,展出两个月后闭幕。

  此后,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委对于陈列的修改意见,国博开始启动陈列修改完善工作。陈列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

  陈列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部分——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第四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此次修改着力于丰富内容,充实文物,调整展线,提升展示手段,以进一步突出陈列主题,完善展示效果。内容方面在原有珍贵文物如:林则徐向清廷报告销烟经过的奏折、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手稿、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旗帜、上海公共租界界碑、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玉玺、清朝传位玉玺、 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五四运动期间印制宣传品的印刷机、李大钊等革命志士英勇就义的绞刑架、中央苏区造币厂的银圆铸模、渡江作战的木船、曾联松设计的国旗、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央人民政府牌匾、“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签署举办城市合同用笔、多哈会议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使用的木槌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玉树地震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上海世博会、G20峰会、两岸关系新进展等重大事件。围绕突出陈列主题和重大历史事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百余件文物和美术作品。如:孙中山的印章、孙中山在广州学医时用过的显微镜镜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卒业证书、胡耀邦致华罗庚的复信、泰中友好协会赠送给邓小平的礼品——凤船、日本明 仁天皇赠送给江泽民的银瓶、美国总统布什赠送给胡锦涛的银杯、陈景润等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奖章、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进行的全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实验成功的原始记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民使用的社会保障凭证、成都市双流县瓦窑村保持土地经营权长久不变户主大会决议、联合国有关机构颁发给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的维和奖章、油画《启航——中共一大》、雕塑《艰苦岁月》、油画《重建起来》、浮雕《祖国颂》等。形式方面相应做了较大调整,使展线更加顺畅,文物更加突出。展示手段的丰富多彩是此次陈列修改的亮点。虎门抗英、渡江战役等多媒体半景画文物组合以虎门炮台大炮、渡江大船等珍贵文物为展示重点,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两弹一星”数位幻像剧场生动再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场面。改革开放巨幕电影、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多点互动查询系统、航天成就沉浸式场景、青藏铁路多媒体互动场景等,既强化了视觉效果,丰富了陈列内容,又使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项目。

  作为改扩建工程竣工后第一个推出的基本陈列,国博坚持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施工,并在材料、工艺、技术、设备等各个方面精益求精,使修改后的陈列更加大气庄重,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丰富感,进一步突出了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彰显出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深邃魅力。

  回顾历史,共创未来。相信“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将成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使更多的观众受到教益,得到启迪。


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