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
2011-03-01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竣工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国家博物馆以“优质工程和阳光工程”为目标,与建筑设计、工程总包、工程管理、监理等参建单位密切合作,圆满地完成了改扩建工程任务。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馆舍设在国子监。1918年搬到故宫的端门办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1959年9月博物馆馆舍建成,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是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原有博物馆的建筑设施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003年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原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不是简单的两馆合并更名,它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组建后,国家博物馆很快就启动了改扩建工程项目的筹备工作。

  2003年3月改扩建工程项目开始立项,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国家博物馆工程项目建议书。国家博物馆开始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进行方案设计。2004年3月至8月,经国际招标产生出中标方案并上报国家发改委。2006年1月至9月中资公司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经过多达5轮的论证,对原中标方案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改,最终于2006年10月形成“留三面”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2006年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12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

  在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北京市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3月17日,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老馆建筑开始拆除。7月23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工程初步设计和概算,批准建设用地7万平米,批复总建筑面积19.19万平米,批复概算投资25.0316亿元,改扩建工程由此进入全面实质性建设阶段。7月26日老馆结构加固工程进场施工。8月19日新馆基坑开挖。2008年3月18日,工程总承包北京城建集团进场施工。7月底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之前老馆外立面亮相的目标。12月18日新馆结构封顶。2009年按时完成老馆北区的装修工作,确保了“复兴之路”展览在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活动期间按时开展。2010年6月中旬完成扩建部分外檐亮相。10月底完成屋顶2万平米的绿化工程。2010年12月底工程基本竣工,而后进入验收阶段。

  改扩建完成后的新国博建筑面积由过去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19.19万平方米,展厅48个。建筑设计大气庄重,古朴典雅,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兼具大国风范和时代特征。古色古香的铜门,长达300多米,高28米的艺术长廊贯穿国博南北轴线,顶部分布着380个藻井天窗,彰显着其极具魄力的空间特色。在东西轴线上的西大厅和中央大厅为举办重要文化和国务活动的场所,其四周还分布着“木厅”、“砖厅”、“铜厅”和“石厅”4个贵宾厅,体现着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木雕、砖雕、铜雕、石雕艺术。以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为原本,由著名雕塑家曾成刚创作的花岗岩巨型浮雕,长36米,高12米,显得格外夺目。设有近800座的剧场和近300座的学术报告厅。2万平米的屋顶绿地以及世界第一个建在博物馆里600多平米的电视演播室,都是国博建筑的亮点,被世人瞩目。新馆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节能和环保的理念。有便捷的参观流线、方便的查询方式、残疾人专用的参观通道、一目了然的标识系统、宽敞舒适的休闲空间等,体现了最大限度为观众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新国博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所,还将成为公众进行高品位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与周边建筑共同组成以天安门为核心的首都文化中心带。

  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馆藏藏品达到106万件。设有“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大型基本陈列,举办有各种艺术门类的陈列展览,将成为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建设遵循的建馆方向是:“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建馆目标,以“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为办馆方针。国家博物馆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充分利用先进的硬件设施,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文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博物馆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