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往来也;兴,起也
2009-11-18 么晓旭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史,记事者也。凝聚着五千年的兴衰荣辱,背负着太多的历史叹息。复,往来也;兴,起也。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在一次次往复的积累中,一块块地铺就着迈向兴盛的道路。回顾中国史,看复兴之路。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这首诗道尽中国复兴的曲折和辉煌,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征战,弓箭;流离,失所;如何面对千年局变。沿红地毯走进展厅,狭窄的通道,灰暗的墙壁,这些都无形之中渲染了压抑的气氛,这是一段和墙壁颜色相近的历史:不平等条约,赔款简表,这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证据。看着这些灰色的照片:鸦片战争的喧嚣,甲午战争的奋战,短剑与枪弹的抗争;抚摸那凸起的文字: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被割占的中国领土,硕大的赔款列表。这些都历历在目,犹如历史重现于眼前,寒冷的冬天难以磨灭内心的怒火。

  帝国的铁蹄,西方的炮弹;如何探寻救亡图存。走过那段包含耻辱的历史,稍缓怒火的心情当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时再次难以平静。风起云涌,一股向西方学习的风潮,引来了莘莘学子对顽固守旧的中国封建社会云涌般的冲击。我是支持的,面对这些是暗自欣喜的,正是因为这些狂潮推动了中国的前进,为中国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我们在经历了史学洗礼的同时也领略了这其中隐含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强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从民不聊生的战争社会到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从复到兴就好似相隔着川流不息的河流,跨越是必需的,于是我们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一木一石地铺就着兴盛之路。

  末代帝王,空留塑像;峥嵘岁月走向共和。来到三楼,陈列图片的颜色逐步有了变化,不再是单调的灰色,穿插的红色带来了革命的激情,十月革命的炮响把中国推向了共和的前端。对这段历史印象相对深刻,毕竟不久之前恰巧涉及:课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着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喧嚣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人民坚定的意志;毛泽东为大生产运动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热忱;对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让我们看到了为革命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一次次地触动着心灵。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国旗、国徽、国歌,迎来新中国的成立。穿越了一个世纪的光阴,从烟硝弥漫的灰色,到穿插的红色战火,再到这眼前的漫天红。面对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图,背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耳畔不时传来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何等神圣,何等庄严,何等荣耀的一刻。虽然身为90后,并为亲身经历这新中国崛起的日子,但站在这里一切都仿佛追溯到当天,自己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成为欢呼群众的一员,成为目睹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复到兴的见证者之一,我为此感到无比光荣。

  闷=心+门,拆掉这扇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旧思想的禁锢,旧时礼数的制约,封建王朝的重压,这些就像是锁住救国心得一扇大门,使人们透不过气来。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经历历史长河的沉淀,积跬步至千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眼前。探月卫星,载人飞船,登月行走…这些都是我们亲眼所见,这些已不再是梦想。古往今来,苦与累这块试金石,铸成了多少坚强的意志,塑造了多少生命的丰碑。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光阴,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昂首挺胸的大步向前。

  伴随着国歌声的远去,结束了长达2个小时的参观,提起笔在留言簿上写道:“让历史永存记忆,让我们面向未来”,走出展厅,望着天空,记忆仍然依依不舍的在中国复兴的道路上留恋。愤怒,呐喊,前进,我是中国人,我们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在苦与累的刀尖上舞蹈,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唱响只属于我们的胜利之歌。我们积累,挑战,超越极限;我们在无数次的跌倒后爬起,就这样闯过‘复’,迎来‘兴’。我自豪,不仅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是因为站在中国历史的复兴之路上,我看到了中华大地绽放的光芒,看到华夏儿女的顽强意志,看到写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曙光!

  复,往来也;兴,起也。看中国复兴之路,不虚此行也。


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