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兴之路》 谈时代使命
2009-11-19 刘广梅

  得知国家博物馆正在举行《复兴之路》公益展览,于是特地前往观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随着中国历史的车轮一路前行。展馆里一张张照片记录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历史,一件件实物见证着中华儿女对国家强盛的不懈追求,一处处复原景观再现着峥嵘岁月留下的清晰脉络,一段段视频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历程。翔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的辉煌画卷,这用鲜血铸就的泼墨画卷,用历史演义的锦瑟河山,在岁月的长河中彰显着撼人心魄的风华。

  走进展厅,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标题是“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尽管这段屈辱的中国近现代史曾经不止一次的出现在我小学、中学的课本里,但再次面对这段历史,心中被刺痛的感觉依然还在,胸中滚滚燃烧的怒火依旧难以平息。林则徐在虎门轻轻一推,定格在封建王朝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车轮便再次被启动,向一颗从山巅滚落而下的巨石般翻转飞腾再也停不下来。火山的爆发之所以骇人是因为它沉默得太久,1921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压抑良久的火山终于喷发出燃烧的烈焰,在开天辟地的轰鸣声中民族的热血汇聚成洪流惊涛,短短28年,三座大山如土堆泥塑般崩塌了。如今,中国人民不仅站了起来,而且还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或许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漫长历程相比,这短短两个小时的参观如沧海一粟,但对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触动,却是久久难以忘怀。我看到了孙宋庆龄在“四一二”政变后发表的反蒋宣言;看到了被张自忠缴获、后赠送冯玉祥珍藏的日本军刀;看到了钱学森夫妇和孩子在归国轮船上的合影,以及两弹一星研究中的手摇计算器和手抄笔记;还看到了周恩来总理写满会议安排的工作日历。给我留下至深感悟的,是小岗村的红手印和户县空降兵的红手印,那是两次穿越时空的命运赌博,前者因为生存,后者因为使命,生命诚可贵,信仰价更高。

  展览让我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飞天,从葛洲坝到三峡电站,从兰新铁路到青藏铁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这艘伟大的航船一路乘风破浪,一张张图片在我眼前划过,一串串文字在脑海中流淌,拼接成一幅连绵的画卷。《复兴之路》,带领我追寻祖国前进的步伐,随之喜而喜、随之乐而乐、随之痛而痛、随之悦而悦。我看到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场景,听到一曲曲响彻云霄的凯歌,欣赏一卷卷激动人心的画面,走过一场场刻骨铭心的坎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高山仰止,世人赞叹。思绪至此,我发现自己竟已泪流满面,突然间顿悟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复兴的车轮还在滚滚前行,复兴的重担就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肩上。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参观完《复兴之路》,我站在博物馆外,望着蔚蓝天空下的天安门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仿佛触摸到了祖国复兴的脉搏。纵观这段复兴之路,从晦暗走向明朗,从压抑走向欢快,正如温总理所言“多难兴邦”。从博物馆出来,雪后北京阴冷的空气令我不得不把那些炮火连天的岁月暂时放在一边,思忖着该坐哪个地铁回家,思维从“复兴之路”被拉回到惯常的生活中。我想,这也许就是参观博物馆的魅力吧,它会把人带离日常生活的轨道,以图像、实物、雕塑,把我们带进历史,让我们回头凝望历史,抬头展望未来。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应该矢志不渝的追寻先辈们的伟大梦想,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篇章。列宁说过:“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事”,我会把这使命深深铭刻心底,从现在做起,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