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主旋律 彰显民族魂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设计思路与亮点
2009-9-23 中国国家博物馆 曹欣欣 中国文物报 2009年9月23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华诞之际,《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将在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陈列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这是首次以基本陈列的方式全面展示中华民族近170年复兴之路的宏大主题。
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形式设计使陈列形成了一系列亮点。
展厅实景
展厅实景
一、紧紧围绕民族复兴之路展现宏大主题。
陈列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这一主题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是一致的。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抗争,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终于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近代以来历史的主线,也是《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主线。围绕陈列主题和历史主线,陈列在内容设计上确定了设计思路。
第一,突出主线。陈列的架构除序厅和结尾厅外,通过五个部分突出主线,反映民族复兴的主题:
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为“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觉醒”三个单元。主要展示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觉醒、奋起。
第二部分——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分为“早期救国道路的不同探索”、“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中华民族的新希望”三个单元。主要展示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但理想总不能实现,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种种努力都没有成功。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斗争才走上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胜利发展道路。
展厅实景
展厅实景
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分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而奋斗”四个单元。主要展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第四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分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与国际环境改善”四个单元。主要展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篇章”三个单元。主要展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创立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求真务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篇章。
在此架构下,陈列以把握主线、突出重点、着眼世界、正确导向、准确生动为原则,以历史编年结合相关专题为架构。每部分中的单元以及单元内各组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联贯性。从总的结构上看,既有历史的分期,又不完全是历史的分期,各有专题侧重,但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清晰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展厅实景
展厅实景
第二,突出重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由屈辱、抗争,到觉醒、探索、奋斗而走向振兴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举不胜举。陈列即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应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着重围绕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大抉择、重大活动和重大成就,集中反映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为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取得的丰功伟绩和光辉历程。如:为了说明“三个选择”的重大主题,陈列注重对民族复兴之路上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予以表现和比较,说明这一切虽然在当时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没有成功。直到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斗争才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胜利发展道路。
为突出重点,需要围绕主题合理取舍。取舍得当才能重点突出。比如陈列中出现的人物。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是人。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前赴后继,顽强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光辉篇章。因此,复兴之路离不开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但限于展线,只能表现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陈列中还设置了三组多媒体触摸屏,分别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众多英烈和英模,观众可通过触摸屏了解有关人物的信息。
总之,陈列的内容选材紧紧围绕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最大限度地突出重点。
展厅实景
展厅实景
二、着力突出文物及文物组合。
以物说话是博物馆的特点。最能揭示主题的、最具典型性的文物往往也最有感染力,最容易成为展览的亮点和看点。为以文物见证历史,陈列展出了国家博物馆馆藏的1150多件套珍贵文物。这些从十余万件相关文物中遴选出的精品如何展示才最能揭示陈列主题,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最具有冲击力,对陈列而言至关重要。此次文物展示的特点是:
第一,强化重点。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文物数不胜数,限于展厅面积,也为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物的遴选仍然是立足陈列主题。陈列选择了1150多件套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物,如:林则徐向清廷报告销烟经过的奏折、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手稿、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旗帜、中法战争期间清军扼守广西镇南关的布防图、上海公共租界界碑、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玉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图、中央苏区造币厂的银圆铸模、人民解放军接收的国民党中央银行发行局的库房钥匙、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送给邓小平的水晶鹰、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首任行政长官的投票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仪仗队使用的指挥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签署举办城市合同用笔、多哈会议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使用的木槌等。其中,很多大体量的文物引人注目,如:反映世界资本主义最初发展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织袜机、表现帝国主义列强破坏中国主权的租界界碑、表现中国资本主义初期发展的粗纱机及子弹装配机、表现五四运动期间印制宣传品的印刷机、表现李大钊等革命志士英勇就义的绞刑架、表现平津战役中解放军使用的发报机、表现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木船、表现新中国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牌匾、见证航天成就的“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及我国首次从本土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的运载火箭仪器舱、见证中国举办奥运会盛大开幕式的大型道具——缶等等。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典型文物,加上辅助展品的烘托,才使陈列主题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丰满,感染力更强。
展厅实景
展厅实景
第二、注重组合。当表达同一个内容、表现同一个事件或人物时,数件或十余件、几十件文物经过形式设计组合起来展示往往比用一件文物来表现具有更多的信息,更有说服力和冲击力。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为了达到突出、强化、震撼的效果,利用馆藏优势,通过精心设计,多处使用了文物组合的展示手法。如:为表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掠夺,选取了“国中之国”——租界作为重点,用大量触目惊心的典型文物将观众带回到民族屈辱的旧中国,说明落后就要挨打。法国侵略者私扩上海租界图、1898年刊印的《新绘上海城厢租界全图》、上海公共租界界碑、工部局的徽章、租界巡捕使用的警棍和钢丝鞭、上海租界会审委员钤记、上海万国商团旗样、美国商团指挥用的剑等,配以上海公共租界及会审公廨、万国商团、天津日租界等历史照片,集中展示,多重组合,令人震撼。此外,还有三元里抗英、五四运动、武装起义、根据地建设、红军长征、抗战胜利、向往新中国、开国大典、科学春天、港澳回归、申奥成功、极地科考、抗震救灾、航天成就等多组文物组合。它们形成了陈列的看点和亮点,不仅使展线高潮迭起,更以不容置疑的史实对主题做了最好的诠释。
展厅实景
展厅实景
三、注重历史与艺术并重。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主题宏大,内容严肃,思想深邃,逻辑性强。因此,更需要强化感染力,增强展示效果,注重历史与艺术并重。陈列除加强艺术设计外,为艺术地表现宏大的主题,突出重大事件,结合内容需要组织创作了美术作品十余件,包括:油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虎门抗英》、《武昌起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旅顺大屠杀》、《渡江战役》,雕塑《古代灿烂》、《今日辉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苦难的中国人民》、《血肉长城》、《艰苦创业》等。同时,选用观众难得一见的馆藏美术精品19件,用于加强表现陈列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如:《金田起义》、《兼容并包》、《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南昌起义》、《开国大典》、《延安的火炬》、《转战陕北》、《运筹帷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经典作品。有些油画成为烘托文物和表现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渡江先锋船在气势如虹的渡江背景油画的衬托和隆隆炮声的音效烘托下展示效果很好,特定情景的氛围十分浓厚。
四、立足内容展示创新形式设计。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主题关乎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如此深邃宏大的主题和波澜壮阔的历史被浓缩在近6000平方米的展厅,对形式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列尝试形式设计有新的探索和突破,尽量避免手段单调,而是赋予形式设计以精神内涵,达到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的和谐统一,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感悟陈列主题。
展厅实景
第一,创新理念。结合内容需要,陈列在形式设计上以创新为理念,使形式设计与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相协调,形成了气势恢弘、庄重大气的特点。在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上,用展墙、通柜、展台、艺术造型、景观、大屏幕、空中连接等系列展示语言构筑了有起伏、有节奏、有光彩、有音响的参观路线,流畅而富于变化。在局部设计方面,注重整体风格的统一而又有所突破,打破了单调的感觉,使观众感到与众不同。序厅的设计突出大手笔,左右两侧墙分别是巨型浮雕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和今日中国的辉煌成就,凡数千年却简洁凝练。序厅中央的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结构,将承重柱巧妙地融合在主雕中,化解了不利因素,简化了空间元素,使整个空间干净而富有气势。在一些重要的辅助展品的设计上突出了历史氛围,加强了主题的表现力。井冈山沙盘通过展厅地面高低的变化将井冈山LED沙盘与下沉的山体塑型结合,配以投影介绍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理念的创新使展览的形式设计亮点频出。
第二、手法多样。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陈列除采用大量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外,还立足于陈列主题的需要,以雕塑、油画、国画、场景、复原、沙盘、电动图表、模型、零距离触摸屏、电子翻书、高清全息投影等多种手段,突出对重点内容的表现,更加深刻生动地揭示陈列的内涵,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并吸引观众参与其中。三峡水利枢纽动态多媒体沙盘生动地展现了大坝在防洪、大电、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采用高清投影技术的青藏铁路模拟列车车厢,使观众身临其境,体验高原天路的神奇,感受建设者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而采用全息投影技术的航天成就多媒体演示,多角度展示了翟志刚出仓时历史性的瞬间。第五部分开始,利用屏幕墙的背面设计了电子触摸式时间轴,观众可通过触摸时间轴上的年份查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且图文并茂,可以放大或缩小照片进行观看,也可以移动至屏幕的任意部位。各种不同手段的应用丰富了陈列的艺术语言。
如上所述,《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以大气庄重的风格以及历史的厚重感、文化的丰富感和鲜明的彰博物馆特色,彰显出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深邃魅力,生动地回答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