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青铜铸造达到鼎盛,辉煌灿烂。丰富的汉字材料,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西周统治者推行的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对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朝代更迭,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盘庚迁殷之后,商朝开始强盛。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诸侯巩固了政权,同时将影响区域空前扩大。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政治结构,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也为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各阶层间矛盾激化,社会变革势在必然。
第一组 夏朝的建立
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治水成功,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自此,传统推举首领的“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
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河南西部与山西南部。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分布地域和延续年代基本与夏人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相符,是目前探索夏人历史面貌的主要遗存。
第二组 商朝的强盛
约在公元前16世纪,成汤率领商族趁夏乱起兵,灭夏,建立了商朝。商初建都于亳,后又经数次迁徙,约在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直至公元前11世纪商朝灭亡。盘庚迁殷之后,商朝的发展进入了强盛。
第三组 西周的封邦建国
商朝后期,居住在陕西岐山之南周原一带的周人逐渐强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摄政,他平定了管叔、蔡叔与商纣王子武庚联合发动的叛乱,并分封诸侯。
第二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经济部门,管理体制较为完善。手工业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内部已出现专业分工,到了商代,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商业活动也取得显著发展。西周时期,手工业内部分工更细,号称“百工”,与商业同为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其主要生产门类包括青铜铸造、玉石器加工、陶瓷器制作、纺织与髹漆等。
第一组 农业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以木、石、骨、蚌器为主,青铜工具使用较少。商王极其重视农业,设有主管农事之官,当时的生产过程包括作垄、收获、储藏等一系列完备的环节。西周的土地为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赐给各级贵族与平民。劳动者在布满沟洫的井田上,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并采取休耕轮作以保持地力。
第二组 青铜铸造
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合金技术普及,出现了采用多块复合范浇铸的青铜礼器群,工艺复杂。商代的青铜铸造业内部出现分工,生产规模扩大,能熟练地制作器范,并用一次浇铸的浑铸法与先铸器体或附件然后接铸两者的分铸法,铸造出品类多样、造型复杂、纹饰精美的器物,在器型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西周早期的青铜制品,整体面貌较多承袭商代遗风。西周中期之后,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方法,并在铸器时使用焊接技术,器类、器型、纹饰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式样。
第三组 原始瓷器制作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发现原始瓷器。商代的一部分原始瓷器,以高岭土为胎,人工配制的石灰釉施在器表及部分口沿内,光亮透明,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烧成温度约在1200℃左右,质地坚硬,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已经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工艺比商代有所提高,器类增加,使用更加普遍。
第四组 玉石器加工
二里头文化时期,玉石器器类增多,雕琢更加精细,出现了新的装饰纹样以及在青铜上镶嵌绿松石的工艺。商代的玉石器加工工艺取得了明显进步,器类更多,其中的人物、动物造型生动传神,通常装饰程式化的纹样,反映出艺术发展的成熟。
西周时期,玉石器被赋予丰富的礼制内涵,其中由多件玉饰结成的玉佩与玉覆面尤具时代特色。
第五组 纺织与髹漆
二里头文化时期,平纹绢与斜纹织物均有发现。商代丝织品中,出现了菱形纹的回纹绮、大孔罗,表明当时已有了配备提花装置的织机。
髹漆工艺运用较多。商代后期,这项工艺中还加入蚌片、绿松石、龟甲片等细小饰物的镶嵌。西周时期,漆器数量明显增加,使用范围扩大,出现了雕花漆器与漆木、青铜复合器。
第六组 商业与交通
这一时期,在遗址、墓葬之中大量发现海贝,在商代遗址中还出土鲟鱼鳞片、鲸骨、海蚌、龟甲、玉料,这些物品大多由远方贡献及交换而来。
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二里头遗址内已发现双轮车辙。车既是当时的交通工具,也是军队的重要装备。
第三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成体系,使用时间最长。商代后期,汉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丰富的汉字材料,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为基础,推行一整套完备的礼制,重在彰显并严格维护等级秩序,对此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组 汉字
汉字在夏代已经使用,商代后期的汉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夏、商、西周时期,在青铜器、龟甲、兽骨、玉石器及陶器上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汉字材料,内容涉及祭祀、政治、军事、田猎、刑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医学与历法等领域。
第二组 天象、气象的观察与历法
由于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及日常生活需要,商人对日食、月食、星等天象以及云、雷、雨、虹、雹、雪、雾、风等气象的观察频繁而细致,使用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其纪日、纪时方式长期为后世沿用。
第三组 音乐
二里头文化时期,乐器种类主要有埙、鼓、铃、磬,到了商代,出现了铙、编铙、编磬。西周时期,钲、编钟的应用,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四组 西周的礼制
西周时期,以宗法制为基础,推行一整套完备的礼制,内容包括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飨、赏赐及册命等,重在彰显并严格维护等级制度。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礼器的数量、组合各不相同,庶人不得使用贵族的礼仪。
第四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的周边各族
夏、商、西周时期,也是中原文化区周边各族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周边各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并与中原文化进行频繁的交流。
第一组 北部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肃慎、戎狄等部族曾经活动在今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及陕西部分地区。分布在此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西团山文化、朱开沟文化等遗存,属于这一时期。
第二组 西北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今甘肃、青海等地主要有羌、戎狄部族,此地分布着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及卡约文化等青铜时代的遗存。
第三组 东部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生活在东部地区的部族主要有东夷与淮夷。分布在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其时代大体与夏、商前期相当,是东夷的遗存。
第四组 东南与南部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西及广东南部地区,是吴与多支越族的聚居地。在这片广大区域内,普遍发现几何印纹硬陶器与青铜器。其中洞庭湖周围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明显受到商文化的影响,而且多动物造型,形象生动、工艺精湛。
第五组 西南地区
商周时期,今四川、重庆主要是蜀人与巴人的活动地区。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玉器、青铜树、青铜人、青铜面具等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其装饰及青铜尊、青铜罍等明显受到商文化的影响。
山西运城绛县横水西周中期倗伯夫人毕姬墓出土精品
2004年,在山西运城绛县横水镇北约一公里之地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墓地,经过考古人员数年的艰苦发掘,一个不见史载、尘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国跃然重现,这就是倗国。此墓地从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晚期,揭示了倗国的兴衰与辉煌。其中,西周中期的倗伯与其夫人毕姬并穴合葬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而且,毕姬墓出土的青铜礼器、玉器、荒纬极为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