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新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我们的祖先在秦汉时期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建树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丰碑。
第一单元 大一统帝国
秦汉时期,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终于结束,统一的秦汉王朝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迎来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在这个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这种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创立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组 秦统一中国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兼并六国后,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开驰道、直道,筑长城,巩固国家的统一。由于徭役繁重,刑罚严酷,陈胜、吴广于公元前209年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反秦风暴席卷全国。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推翻。
第二组 西汉的强盛
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战争,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西汉前期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继续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侵犯,通西域;实行盐铁官营、货币官铸;兴修水利,推行先进的农业技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中央集权国家进入强盛时期。
第三组 王莽改制
公元8年,外戚王莽代汉称帝,建立新朝。为了摆脱困境,他托古改制,把私田改为“王田”,土地和奴婢均不得买卖,又多次改革币制,使社会经济生更加混乱。公元23年,新朝被推翻。
第四组 东汉贵族豪强的统治
新朝灭亡后,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王朝豪族大姓往往世代高官,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和私家武装,实际上控制着中央和地方的政权。
东汉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使天下安定。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各地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灭亡。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生活
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逐渐形成。水排、脚踏纺织机等工具的发明、众多新工艺的出现,使手工业生产呈现出不断创新的时代风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组 农业
这一时期,政府提倡牛耕,使牛耕在各地逐渐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各类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犁的基本结构已经完善,还出现了以耧车为代表的新型农具。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农业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第二组 手工业
这一时期,手工业主要有冶铁、纺织、髹漆、青铜铸造、陶瓷生产、制盐和酿酒等生产部门。其中冶炼设备齐全,采用韧性铸铁、脱碳钢、炒钢和叠铸等技术,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丝织品种类繁多,工艺精良,汉代脚踏纺织机的发明是纺织业的重大进步;漆器生产分工日益细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的饮食器皿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的生活用品种类和数量增多;北方的釉陶、南方的青瓷代表了陶瓷业发展的新成就。
第三组 服饰
这一时期,随着纺织业的高度发展,服饰质地愈加精良。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是主要的服装款式,后逐渐为宽大的袍服和襜褕所取代。舒服方便的短衣也从平民阶层走向上流社会。贵族讲究服饰的整体效果,注意鞋、袜、手套和香囊与衣服的协调搭配。
第四组 饮食
这一时期,以五谷杂粮为主的饮食传统依旧保留,肉食的比重有所增加,菜肴的品种不断创新,炙、腌、烩、酱、煎等各种烹饪技术均已使用。
第五组 起居
这一时期,宫殿苑囿规模宏大,廊院和私人园林屡见不鲜,楼阁式建筑得到发展,三合院或四合院的住房布局已基本形成,为构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六组 出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驰道、开河渠,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水陆交通网,汉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扩展。交通网络的发达,车船制造技术的提高,马车、牛车和舟船等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出行更为方便。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的科学文化
秦汉时期,科学文化有很多重要成就。造纸术的发明,使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天文、历算、地震观测、医药等领域的研究,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汉代得到确立。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开创了纪传史体裁和断代为史的先河。汉代民歌、散文、辞赋富于时代内容。
第一组 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利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在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旧鱼网,开辟了木浆纸的先河,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原料广、成本低,便于书写,逐渐取代缣帛和简牍,成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墨的制作工艺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具有一定硬度和形状的墨锭,以隃麋(今陕西千阳)制墨最为有名。
第二组 天文、历法与算学
这一时期,在天文、历法与算学方面有出现许多重大的发现、发明。其中有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和新星的最早记录。《周髀算经》记载了运用勾股定理做天文计算、比较复杂的分数算法等数学成就。《九章算术》是周秦以至汉代我国算学发展的一部总结性的数学专著。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第三组 医学
这一时期,中医学的基本体系已经建立,在病理研究、诊治、草药以及针灸、体育健身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其中,张仲景奠定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基础,华佗在世界上最先施用全身药物麻醉以及进行大手术。
第四组 史学、文学和哲学
史学名著《史记》、《汉书》在汉代先后问世。汉代民歌生动活泼,富有生气。五言诗开始兴起。散文、汉赋都有不少佳作。汉武帝时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经典被立为官学。东汉王充阐发了唯物主义思想。
第五组 艺术
这一时期,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精神需求的反映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主题,石雕、陶塑、绘画等成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类型,其写实风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第四单元 秦汉时期的周边各族
秦汉时期,除中原地区人口众多的汉族以外,主要有北方的匈奴,东北的乌桓、鲜卑族,西北的西域各族,东南和南方的百越,西南的西南夷等。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为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一组 匈奴
这一时期,匈奴具有发达的游牧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势力。秦朝大将蒙恬曾率军出击匈奴。汉朝和匈奴之间也曾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但又长期互通关市,多次和亲。西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汉朝立下盟约:“汉与匈奴合为一家。”在一些匈奴人活动地区出土的文物中,草原文化特色和汉式风格并存,反映了两族人民密切交往的史实。
第二组 东北各族
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分布着乌桓、鲜卑、夫余、沃沮、挹娄、高句骊、濊貊等族。在这些地区出土的遗物,有些与匈奴同类文物相似,又往往与汉式文物共存,表明各族的密切关系。
第三组 西域各族
汉代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中亚在内的广大地区。西汉初年,西域一带有乌孙、楼兰、若羌、精绝、于阗、车师、龟兹、疏勒等三十六个小国,有的从事农业,有的以游牧为主。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广大地区施行管辖。
第四组 百越
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和南方一带的百越各族,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地区的称东瓯、闽越,广东、广西一带的称南越、西瓯和雒越。这些地区出土的文物,一些具有越文化特色,许多则具有汉式特点,呈现了汉与越人文化的融合。
第五组 西南各族
这一时期,居住在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部一带的夜郎、滇、邛都、巂、昆明、冉駹、笮都、白马等族,当时统称西南夷。其中滇族处于发达的青铜文化阶段,铜器上有很多反映社会面貌的装饰。汉朝在西南地区设郡,密切了西南各族与汉族之间的往来。
第五单元 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
秦汉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呈现新局面。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自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天山南路,直达中亚、西亚的陆路通道。精美的中国丝绸输往西方国家,西方的物产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后来被称作“丝绸之路”。当时还加强同四邻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开通了从西南通往今天缅甸、印度的陆上通道,开辟了从今天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通往今天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海上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