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年-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战争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瓷器制造成就显著,青瓷制作技术精湛。社会生活形态发生重要变化,家具、服装等出现新形式。社会的变革和中外文化的交融,使思想文化呈现全新面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


这一时期,许多政权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受战乱破坏的经济,大量荒芜田地重新耕种,许多水利工程兴建,新的生产技术被采用。北方地区战乱频仍,经济几经破坏、复苏。南方地区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大量人口因战乱南迁,南方劳动力明显增加,一些地区得到开发,北方生产方式、农作物也向南传播,南方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第一组 农业

这一时期,出现了翻车、水磨等先进农具和粮食加工机械,北方旱作地区形成了“耕—耙—耱”的耕作技术体系,南方部分地区水田使用了耕—耙的耕作技术。园艺、畜牧生产也有显著提高,蚕桑生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发展期。

第二组 青瓷制造业的繁荣

这一时期,青瓷器烧造进入了更成熟阶段,南方青瓷器制造成就尤为突出,在选料、施釉、造型和烧制技术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瓷器产量、产区扩大,也能够烧造质量较好的黑瓷器,北朝时期还创制了白瓷器。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间,人口的流动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饮食、起居、服装等方面互相影响。汉族人以积极的姿态包容、吸取外来生活习俗,各少数民族也热衷于学习汉族的风俗礼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貌。

第一组 城市

这一时期,许多都城形成了相当规模。洛阳城在三国、北魏重建,北魏时洛阳城人口接近100万。建康是三国、东晋、南朝都城,并采用西晋洛阳城布局。南朝梁代建康城有28万户。邺城的北城出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对以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有深远影响。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佛寺,里坊区也有所扩大。

第二组 室内陈设

这一时期,居室的基本格局仍沿袭汉代传统。地面铺席,居室内普遍陈设床、榻、案、凭几、屏风等家具以及香炉、烛台等生活用具,有些家庭还摆设文房用具。西晋以后,受游牧民族影响,垂脚坐姿开始出现,床、榻等坐具逐渐增高,产生了椅类高足坐具。

第三组 饮食

这一时期,人口迁徙频繁,人们将自己的饮食习惯带到迁入地区,丰富了中国饮食的内容。饮酒在士大夫生活中有了人文含义,促进了酿酒工艺的发展。饮茶习俗开始由南向北推广,出现了专门的茶具。

第四组 服饰

这一时期,服饰文化多彩多姿。受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的影响,裤的形制改善,人们较多地穿着“上衣下裤”;少数民族政权则引进了汉族政权的衣冠制度;一些北方、西部少数民族服装在内地流行。这些改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内容。

第五组 歌舞

魏晋南朝,盛行清商乐。北魏时江南的清商乐传播到北方。西凉、龟兹(qiū cí)、高丽、鲜卑、安国、康国、高昌、天竺等地的音乐舞蹈也传入并流行于十六国、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汉族传统文化依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各区域文化因人口大迁移而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佛教文化则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中华文明在这一时期海纳百川、吐故纳新,等待着焕然一新的隋唐时代的到来。

第一组 科学技术

这一时期,出现了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他们在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传统中医学得到了系统的总结,出现了许多医药学著作;造纸术进一步发展,纸逐渐代替简牍成为书写材料;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还体现在机械制造、数学、天文学等方面。

第二组 玄学与宗教

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的哲学思潮,盛行于三国晋时期。
从十六国开始,佛教迅速传播,信徒和寺院不断增加,佛造像大量出现,佛经翻译规模空前。佛教不断吸收本土文化,开始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三国以来,道教逐渐流行。南北朝时期,道教在经典、教义、教仪、戒律、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创立了信众居住的道馆,奠定了道教的基本格局。

第三组 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文学创作更趋个性化,产生了众多文学流派;诗歌、骈文、小说等文体都得到长足发展,还出现了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理论著作。

第四组 史学

这一时期,私家修史的风气非常发达,出现了大量史学著作。纪传体史书以《三国志》、《后汉书》成就最高,编年体史书则以袁宏的《后汉纪》为代表,作为传统史学重要分支的地理学则出现了《华阳国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经典著作。

第五组 艺术

这一时期,中国文字的书写方法真正成为了艺术,书体逐渐由隶、章草向楷、行、今草演化,产生了钟繇(yóu)、王羲之等著名书法家。在绘画领域,人物画依然盛行,出现了山水画与佛教画;不仅有顾恺之等杰出艺术家,还产生了比较系统的绘画理论著作。雕塑艺术在北朝出现了明显的进步。

第五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中外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通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国内一些城市有不少外国人过往、居住,这些人不仅从事贸易,也带来了外国文化和技术。佛教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纽带。海上交通也获得发展,留下了中国人关于海外国家的重要记录。